“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們都要圍繞若干個主題,各抒己見,進行探討式的座談會議。
代表、委員們來自不同的行業,每個人發聲的立足點,往往同自身所從事的崗位有著密切的聯系。
在討論中,來自醫療、交通、環保、教育等領域的代表、委員發言時,由于其話題和每個人的日常生活接觸緊密,感知度高因此往往會贏得許多共鳴,引發不少觀點的交鋒。
然而,一旦金融行業的代表、委員發言,氣氛往往會突然顯得冷清許多。這種情況在各省人大代表團的小組討論中尤為明顯。
今年兩會,我參加了多個省人大代表團的小組討論。每當來自金融系統的代表發言,伴隨著M2、宏觀慎重框架、撥備覆蓋率、監管有效性等一系列專業詞匯的出現,其他代表往往會陷入沉默的狀態,鮮有相互提問、表達意見的場景出現。
同樣的“冷場”也經常發生在采訪過程中,當記者詢問一個來自其他領域的代表關于其所在行業的金融訴求等問題時,結果往往是一臉茫然、無話可說。難得收獲的一些回饋,也經常是早已與事實不相符的陳舊觀點。
金融真的如此“冷門”么?事實上,隨著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各行各業同金融的聯系已經愈發緊密。從精準扶貧、到城鎮化建設、再到農業、工業的現代化發展,每個行業都離不開資金融通的支持、離不開貨幣流通的體系。今年總理記者招待會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關于金融,足見業界對其的高度關注。
然而,也許是金融行業本身專業、嚴謹的表達方式,也許是金融產品的復雜設計,讓很多人對其的了解程度不夠、理解認識不到位,從而帶來了一些阻礙。“基層干部不懂金融”,是許多地方當前發展的一大困擾所在。
從“兩會”會場出現的場景看,這種情況確實切實存在,值得深思。
作為一個依托于實體經濟生存的行業,金融業的發展需要落在實體經濟的有效需求上。同樣,實體經濟的發展亦有賴于金融行業提供的資金融通支持。這樣的相互合作,需要許多細節的對接、流程的設置、相互職責的探討等。
只有理解金融、熟悉金融,金融體系才能給其他行業提供持續有效的支持,發揮杠桿的強大推動力。
從這個層面理解,各行各業的從業者都應該去關心、關注、了解金融體系運作、發展的基本邏輯。與此同時,金融業的從業者也應加強對其他行業從業者的知識普及,幫助其理解金融體系運行的內在規律。
我們認為,只有彼此了解,金融才不會變得“高冷”,才能給實體經濟提供更多的溫暖。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