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行行長周小川對“十三五”規劃《綱要》中金融體制改革的相關內容進行了解讀。周小川表示,現階段應強調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這不僅是完善金融機構體系的需要,也是應對全球金融危機的需要。
周小川對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強調有著切實的意義。當前,中國經濟正面臨深層次的結構性調整,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基礎設施建設、企業“走出去”、“三農”等一系列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仍需加強,迫切需要強有力的金融支持。
對于商業銀行來說,這些領域帶有一定的公益色彩,同其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目標存在一定的矛盾。同時,部分領域大額、長期的資金需求,也讓商業銀行有心無力。此外,金融危機的持續發酵,也讓多數商業銀行在資產業務方面更為謹慎,從回避風險的角度來講,純粹依靠商業性金融來承擔政策性業務,實在難以勝任。即使由財政為商業銀行提供補貼,其空間也十分受限,無法做到可持續發展。
理論上而言,公益屬性強的領域似乎更適合由財政資金來支持完成。但實際操作層面,由于我國各地方政府財力不同,且財政資金往往具有無償性、強制性等特點,資金效率配置難免低下。
因此,在介于公益性和商業性的“0”和“1”之間,政策性金融和開發性金融就有了存在和發展的必要性,其從事的主要業務低于商業性回報,但又不完全是公益性,這部分業務的發展可以不以盈利最大化為目標,但同時又能彌補一些在“0”和“1”之間的融資空間。
可以說,政策性金融的存在,填充了商業融資與財政支出的“中間地帶”,彌補了政府與市場之間的空白,實現政策性與盈利性的統一。
過去,我國的三家政策性銀行在發展定位的選擇上曾經歷過一些反復,從金融危機之前的商業化轉型,到危機之后的回歸政策性本職,如今的改革節奏已經明顯加快,改革思路更為清晰。此前公布的三大政策性銀行深化改革方案就明確,國開行堅持開發性金融機構定位,進出口銀行強化政策性職能定位,農發行則堅持以政策性業務為主體。
這樣的定位和路徑選擇符合當前經濟發展和改革對政策性金融的訴求??梢钥吹?,當前三家政策性金融已經實現了跨越式的發展,在大型開發性項目、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棚戶區改造、易地扶貧搬遷等商業金融難以介入、財政力量又難以單獨完成的重大領域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與此同時,資金來源相對單一,負債成本不斷上升,政策性金融法律缺位等問題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些機構的發展。
我們認為,在“十三五”的關鍵時期,對于在特殊領域發揮重要作用的政策性金融機構應當給予差異化的政策關注和支持,幫其化解梗阻,更好發展。同時,政策性金融機構應更好地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明確業務界線,更專注、專業地為全面深化改革貢獻特殊的金融力量。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