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楊怡明
近日,在海南東方市三家鎮紅草村鱷魚小鎮,一筆及時發放的“鱷魚活體抵押貸”,為緩解時下鱷魚養殖企業流動資金緊缺問題提供了新方案。記者了解到,“鱷魚活體抵押貸”業務是海南銀行專門為鱷魚養殖企業和養殖戶量身定制的金融服務產品,以活體鱷魚的身份標識和電子監控系統為管理手段,以活體鱷魚作為增信,資金用于日常生產經營周轉。
融資難、融資貴一直是掣肘中小微企業發展的“老大難”問題,而資產輕、抵押物不足是不少企業經營者公認導致融資難的主要原因。正因如此,多年以來,銀行機構致力于在抵、質押物方面開拓創新,從傳統的不動產抵押貸款擴展到以合法擁有的專利權、商標權、著作權中的財產權作為質押物的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從在庫糧食擴展到活體生物資源、農機農具、地上種植物等更廣泛的動產范疇……
如今,抵、質押新模式不斷涌現,銀行機構依托科技力量馳騁在創新路上,將“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資金”,不遺余力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題。
創新抵押模式廣惠“三農”
事實上,將活體動物抵押獲得貸款如今已不算“新鮮事”。除以活體動物可識別信息作為備注,辦理活體抵押登記手續,對抵押物進行確權外,銀行機構還在多個產業領域不斷創新貸款產品。
記者梳理發現,已有不少銀行針對海洋產業、林業等產業推出包括“海域使用權抵押貸款”“海洋牧場物聯網貸”“林權收儲擔保貸”等在內的一系列金融產品。
“海洋產業、林業及畜牧業等產業在融資方面面臨相似的問題,主要包括資產輕、抵押物不足、經營周期長、風險較高,以及傳統金融手段難以有效覆蓋等特點。”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農村金融時報》記者表示,這些產業通常依賴自然資源,且其資產多為活體或難以直接評估價值的資源,如海域使用權、林木、活牛等。銀行業針對這些產業創新金融產品,可以為產業提供更為靈活的融資渠道,降低融資門檻,緩解資金壓力。這些產品通過創新抵押方式,提高資產流動性和融資可行性,有助于促進產業快速發展和創新。
郵儲銀行研究員婁飛鵬也談到,這類行業發展具有自身特點,銀行針對性開展信貸產品創新,為其提供針對性的金融服務,有助于盤活行業資產。
當下,隨著銀行不斷創新抵押物的品類,無數小微企業嘗到了“資源變現”的甜頭。
近日,興業銀行大連分行成功向大連市某水產有限公司發放800萬元海參存貨質押貸款,為該企業提供流動資金支持。此項貸款由大連金普新區中小企業融資擔保有限公司提供保證擔保,反擔保措施采用了海參存貨質押。
據了解,在海參養殖領域,金融機構多以傳統的不動產抵押作為融資擔保手段,部分海參企業客戶因缺少不動產抵押面臨融資困境。利用海參存貨進行質押是指將存儲在倉儲方的鹽漬海參作為質押物,經過質檢機構和第三方評估公司嚴格檢測和評估,銀行和擔保公司對海參進行全程跟蹤監管,確保質押物的安全和穩定。在此基礎上,銀行按照一定比例向企業發放貸款,既滿足了企業融資需求,又有效控制了銀行風險。
近年來,山東日照全市農商銀行也積極探索通過漁船、碼頭、海域使用權抵押等方式,解決涉海小微企業缺少抵質押物、缺乏有效擔保的問題,不斷拓寬涉海小微企業融資渠道。
中國銀行研究院博士后李一帆表示,商業銀行立足當地實際,圍繞特色產業穩妥創新產品模式,拓寬抵押物范圍,暢通農村主體獲得銀行貸款的渠道,有助于推動支持鄉村振興的金融產品和服務更加豐富多元,讓更多金融資源惠及“三農”領域,增強金融普惠性。對于產業發展而言,這些信貸產品能夠發揮商業銀行信貸資金支持的規模優勢,滿足當地特色產業發展壯大過程中的大量資金需求,推動相關產業持續穩定發展。
金融科技成為破局關鍵
銀行貸款模式和金融產品創新,離不開科技力量加持。
早前,在我國農村地區,農村金融抵押物相對不足,也缺乏有效的征信數據支撐。在這種情況下,生物資產成為非常有潛力的抵、質押物,不少金融機構也將目光聚焦于此。與此同時,生物資產估值難、確權難、監管難、處置難等痛點逐漸暴露,導致金融機構在服務時,需要投入較大人力物力進行信息收集以及做好貸前、貸中、貸后管理。同時,金融機構還可能面臨較大風險。
依托金融科技力量成為破局關鍵。近年來,銀行機構依托各類金融科技手段,不斷完善生物資產的關鍵信息并加強風險防控。
例如,漢口銀行用“物聯網+區塊鏈”技術上線生物資產抵押監管平臺,依托該平臺實現獲取生物資產關鍵信息、生產管理、設備管理、風控管理等功能,以“301蛋禽貸”“301飼料貸”等金融服務方案創新擔保方式,解了生物資產抵押難、監測難、風險管控難的問題。
“銀行機構充分利用數字信息技術來獲取生物養殖重要信息,可以增強對養殖企業貸后全流程監測管理,降低銀企信息不對稱,提升金融機構自身風險管理和定價能力。”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說。
福建省龍巖市武平縣被譽為“全國林改第一縣”。三年前,人民銀行龍巖市分行在武平縣開展林業金融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建設試點,著力以科技手段助力解決林業生產經營中的融資難題。
據了解,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連接涉林經營主體、金融機構等多方主體,各方只需使用手機或電腦登錄“i武平”政務服務平臺,選擇進入“林業金融”頁面,就能根據自身需求隨時辦理相關業務。隨著不斷優化與發展,該區塊鏈融資服務平臺創新提供“菜單式”融資服務,14家金融機構已上線69款專屬金融產品,除涉及傳統林權抵押類貸款外,還推出林果貸、林茶貸、林蔬貸、林禽貸等特色專屬信貸產品,并上線“林權評估”“房產評估”“融資計算器”等系列小工具。
近年來,銀行機構也在持續推進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增量擴面,將抵押物范圍從商標權、專利、地理標志等,擴大至軟件著作權、集成電路布圖設計等多種類型,讓“知產”變“資產”“專利”成“紅利”。
在周茂華看來,部分銀行金融機構積極探索信息技術、大數據賦能,創新信貸抵押模式,有助于緩解一些中小企業、創新型企業缺乏輕資產、固定資產抵押難題,提升企業創新發展信心,激發微觀主體活力,同時也有助于推動普惠金融發展。
“接下來應進一步整合不同金融科技技術,如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以提高風險評估和管理的精準度。同時,隨著技術發展,需要不斷更新相關法規,以適應新的金融產品和業務模式。此外,需要加強對企業和個體戶的金融知識教育,提高他們對新型金融產品和服務的認知與接受度。”田利輝建議。
持續豐富押品維度
經過多年努力,銀行機構在突破傳統抵押貸款上取得較大成就。在受訪對象看來,產品創新過程中仍存堵點亟需解決。
田利輝認為,主要體現在價值評估、合規問題和風控工作三方面。“生物資產和自然資源的評估標準不一,價值波動大,增加了銀行的風險評估難度。同時,創新金融產品可能涉及新的監管政策和法規,需要銀行與監管機構之間進行有效溝通和協調。此外,新型抵押物的風險控制和貸后管理更為復雜,需要銀行建立更為精細的風險管理體系。”
對于銀行機構來說,下階段如何繼續破解個體戶、中小微企業因抵押不足導致的融資難問題?
“銀行信貸產品創新的一個重要方向是繼續擴充抵質押物范圍種類。”婁飛鵬認為,銀行一方面可以結合客戶資產特點,創新豐富抵押物種類,另一方面可以針對特定領域的客戶,創新推出更多信用類貸款產品。
田利輝表示,緩解融資難需要更好地加強中小微企業信用體系建設,通過信用評級等方式提高其融資能力;需要更有力地降低銀行貸款風險,鼓勵銀行向中小微企業放貸;創新開發適合中小微企業特點的金融產品,如供應鏈金融、知識產權質押貸款等;完善建立中小微企業金融服務平臺,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務,降低信息不對稱問題。
在李一帆看來,未來,銀行一方面可以依托數字化轉型趨勢,全力推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科技運用,在監管合規的前提下發揮銀政、銀企合作優勢,及時豐富和補充廣大農村群體的各類有效信用信息,加大對相關信息的整合與共享力度,進一步降低農村客戶與銀行之間的信息不對稱程度。另一方面,因地制宜探索健全風險評估和管理方法,推動風控體系從傳統模式向更加適應農村主體實際情況的模式轉變,擴大金融產品與服務的覆蓋面和有效性,提高廣大農村主體金融服務的可得性與便利性。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