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以來,P2P行業“雷潮”愈演愈烈,其中不乏像唐小僧、牛板金、善林金融、聯璧金融這樣的知名平臺,這些問題平臺的爆雷給整個行業都蒙上了一層陰影,也讓很多投資者感到恐慌,其實,這些不合規的平臺必然會在產業的發展中暴露問題近而被淘汰出局,這是每一個行業都會經歷的自我凈化的過程,最終留下來的平臺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所以說平臺投資者需要冷靜看待,切勿非理性兌付,免得引起行業泥沙俱下。同時我們也呼吁監管層加強監管,伴隨著監管的不斷深化,投資者也將收獲更加健康的投資環境。
細數P2P網貸7月的悲傷
8月1日,網貸之家發布《P2P網貸行業2018年7月月報》(下稱“月報”)。月報顯示,2018年7月,P2P網貸行業綜合收益率為9.76%,環比小幅上升14個基點(1個基點=0.01%),行業平均借款期限為12.99個月,環比拉長0.65個月。7月,網貸行業的成交量為1447.54億元,環比下降17.62%;截至2018年7月底,行業待還本金為9561.48億元,環比下降730億,降幅為7%。
平臺數量方面,月報數據顯示,截至2018年7月底,P2P網貸行業正常運營平臺數量為1645家,相比6月底減少218家。
據網貸之家不完全統計,7月停業及問題平臺數量明顯增加,共有165家問題平臺,53家停業轉型平臺。其中,提現困難類型占比最多,達到了65%,停業類型占比為22.94%,跑路類型占比為8.72%,經偵介入和轉型類型占比均為1.25%......[詳細]
6月份開始,網貸行業開始集中爆雷,問題平臺數量不斷增加。而爆雷也嚴重影響了投資人對網貸行業的信心。據《證券日報》記者從第一網貸獲取的7月份P2P網貸行業數據顯示,7月份全國P2P網貸成交額1425.65億元,同比驟降61.26%,環比大降25.28%;
此外,截至7月底,網貸行業貸款余額1.49萬億元,同比降低1.46%,環比降低2.87%。基本正常經營P2P網貸平臺1842家,環比下降14.84%;當月新增問題平臺263家,環比上升270.42%,同比增長345.76%。
有業內人士指出,總體來看,7月份網貸行業的成交額、貸款余額、正常在營平臺等幾個主要指標在下滑,需要謹防觸發網貸行業風險的非理性蔓延......[詳細]
逾期、清盤、跑路失聯,負面輿情屢見不鮮,網貸行業在哀鴻遍野中度過了艱難的7月。行業各項交易數據普降,問題平臺高發,成為了網貸遭遇危機的最直接體現。
8月1日,網貸之家發布《P2P網貸行業2018年7月月報》(下稱“月報”),從網貸綜合收益率、成交量、運營平臺數量等多個緯度展示了網貸行業在過去一個月的發展情況。
月報顯示,2018年7月P2P網貸行業總成交量為1447.54億元,環比下降17.62%,同比下降42.94%,是近半年來下滑幅度最大的一個月。截至7月底,P2P網貸行業歷史累計成交量為74789.41億元......[詳細]
昨天,上海平臺宜貸網發布公告稱,因長三角互金協會聯合發聲,應下架“鎖定期+債權轉讓”模式,7月28日起將下線“宜享債權轉讓”服務。
事實上,“理財計劃”產品一般分為定期理財產品和活期理財產品,借款期限多樣,但利率比同期散標偏低。目前已經很少有平臺發布活期理財產品,但一些平臺還存在定期理財產品,目前大部分平臺主要需要調整時也是定期類理財產品......[詳細]
爆雷潮下如何避開那些坑
近日,多家網貸平臺出現逾期、平臺高管跑路事件,其中,許多網貸平臺在出事前稱已與銀行簽署網貸平臺存管協議,因此,有部分投資者認為,銀行應對平臺負有一定責任。
中國銀行業協會首席法律顧問卜祥瑞表示,存管銀行存管行為并非對網貸交易行為提供銀行信用背書。為隔離相關風險,保護存管銀行的合法權益,《中國銀監會辦公廳關于印發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的通知》明確了存管銀行的免責條款。
根據本報記者統計,目前參與網貸平臺資金存管的銀行有50余家,其中以城商行為主,存管方式有三種,分別為銀行直連、直接存管和聯合存管,采用直接存管方式的網貸平臺超過了700家......[詳細]
“這家平臺說有保險做后盾,是不是就可以投了?”“P2P平臺引入保險就保險了嗎”“上了保險的P2P,可以放心大膽投嗎?”近期,P2P平臺頻繁跑路行為,讓投資者對于投資平臺的信任度又重新回歸到原點。
而保險作為可以給P2P平臺增信的一種手段,成為很多投資人關注的話題。保險和P2P平臺合作的產品都有哪些?什么樣的保險產品才能真正保障投資人的利益?據相關媒體統計,目前市面上已有10余家P2P平臺與保險公司開展了業務合作,合作險種包括履約保證保險、借款人意外險等。那么,究竟由保險公司承保的P2P平臺是否真的安全呢?保險公司跟P2P如何達成合作?
易觀智庫分析師對《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保障程度較高的無疑是履約保證保險,其他的類似于借款人人身意外險、賬戶安全險等產品都是不保障投資人資金安全的,這個需要分開來看,并不是有保險公司承保就意味著完全安全......[詳細]
?近期,P2P網貸行業“雷聲滾滾”,一大批平臺爆出清盤跑路。這時候部分平臺祭出“保險”大旗,宣稱與保險公司合作,當發生風險時,有保險公司兜底,平臺投資人可以放心投資。筆者認為,投資者對此要仔細辨別,不能以此作為投資的決定因素。
保險公司與網貸平臺合作的業務目前看起來還挺豐富,包括個人賬戶資金安全險、抵押物財產險、信貸審核責任保險等,其中履約保證險最受投資人青睞。履約保證險可以通俗理解為,如果借款人到期不能如約還款,保險公司會向投資人賠付本金和收益。
買保險并不能讓P2P網貸平臺絕對“保險”。投資者還是要有正確的投資心態,銘記風險自擔的原則,仔細甄別平臺的風控、資產、信息披露等狀況......[詳細]
?在“暴雷潮”中,投資人該如何避雷,《證券日報》記者總結了以下幾點以供投資人參考:
一是,不盲目追求高收益。從近期網貸暴雷情況來看,一些問題平臺以高返利或高利率為誘餌,致使投資人“踩坑”。這些平臺在監管逐步嚴格和完善的情況下,套利空間越來越小,自然無法長久運營下去。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曾經表示,“在打擊非法集資過程中,努力通過多種方式讓人民群眾認識到,高收益意味著高風險,收益率超過6%的就要打問號,超過8%的就很危險,10%以上就要準備損失全部本金。”從側面反映了高收益平臺的風險所在。
?二是,不要迷信平臺的背景和標簽。在網貸行業中,不乏有平臺依靠“上市系”、“國資系”等標簽為自己背書,但網貸行業發展至今,之前頭戴“光環”后來又倒塌的網貸平臺并不在少數。因此,這些所謂的標簽和光環并不應該成為投資人的投資坐標......[詳細]
危機之下網貸業何去何從
近段時間,網貸行業突現逾期潮、爆雷潮,風險的背后是整個行業流動性趨緊,網貸平臺借款人在行業動蕩時期還款意愿降低,甚至惡意逾期。
讓網貸平臺無力應對的是,逾期風險下針對借款人尚缺乏有效的約束和懲戒機制。
當然,也有從業人士指出,當前的狀況也給到網貸平臺一些警示。平臺業務涉及的債務債權關系是否正常?能否依法向法院或者仲裁主張債權?平臺在開展業務時要對這些問題保持敏感,并制定預案。
對于目前網貸平臺的境遇,開鑫金服總經理周治翰向網貸之家表示,可以完善“老賴”信息共享、公示制度。“中國互聯網金融協會的信用信息共享系統,已實現接入會員間的借款人信息共享。接入平臺在發布借款項目前,都會在系統里查詢借款人的資信情況。如果借款人有較多‘黑歷史’,很可能就會被平臺拒絕。”......[詳細]
自6月份以來,網貸經歷了自行業誕生以來,極不尋常的50天。隨著大量平臺出現兌付困難,蔓延的信任危機正對網貸行業整體,甚至是正常經營的網貸平臺帶來越來越大的沖擊。
而各地網貸行業自律機構及網貸行業從業者開始施策以及疾呼,呼吁投資人理性看待網貸行業風險。
樂信集團桔子理財總經理弓晨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目前行業進入風險集中釋放期,是自我凈化的階段,價值回程的過程,這次行業震蕩,也為日后建立規范的行業秩序,讓P2P真正發揮信息中介的價值奠定了基礎。”
針對此次網貸行業風險集中爆發,從第三方研究機構的總結情況來看,這些“雷”更多是行業發展優勝劣汰的結果,而非行業風險增大......[詳細]
央廣網北京8月1日消息據中國之聲《新聞縱橫》報道,最近P2P網貸行業正在迎來新一輪大調整。老板跑路、員工舉報等戲碼不斷上演,從名不見經傳的小平臺,到動輒百億規模以上的網貸機構;從平臺的投資人,到貸款平臺的借款人,整個圈子最近問題不斷。那么,問題究竟出在哪里?整個行業又該何去何從?
有媒體統計,從6月份開始網貸行業連續爆出問題,7月份達到高潮,前25天就有200多家平臺出了狀況。有的老板跑路,有的提現出現困難。7月18日,上海的聚財貓平臺發布公告,稱由于合作的多個資產方出現逾期,影響平臺正常運營,不得不暫停平臺業務。不過他們承諾“不跑路,不失聯。”
但就在承諾的背后,是上海警方將嘗試跑路的聚財貓實際控制人薛亮控制。目前聚財貓的用戶們還在焦急地期盼平臺方能給他們一個說法.......[詳細]
近日,互金行業暴雷不斷,這也提醒了互金行業從業者:風控的重要性。“暴雷潮”意味著一個拐點的臨近,但并不能說明整個行業的衰退。
據相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底,消費金融市場達到了10萬億元的規模,相較2016年足足增長了2萬多億。事實證明,互聯網金融仍舊是有市場、有前景的。
事實上,自2017年8月以來,P2P網貸平臺數量一直穩步上升。2018年開始,P2P網貸新增平臺數量相比2017年有了較為明顯的增長,每月增加量均在20家以上。從月成交量來看,2014年以來,成交量保持增長趨勢,并于2017年年中左右達到頂峰,2018年開始成交量稍有回落。月綜合收益率自2014年2月開始呈下降趨勢,至2018年保持在9%左右,行業收益率回歸理性。單從行業數據上,還看不出爆雷潮的影響......[詳細]
爆雷頻發強監管勢在必行
?7月29日,第一財經記者從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獲悉,近期有關部門認真分析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情況,研究下一階段穩步推進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專項整治工作的具體措施。中央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及行業協會,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共同做好這方面的風險防范工作。
第一財經記者獨家獲悉,下一步,有關部門將繼續堅持基本標準、推動行業自律檢查、保護合法和打擊非法并舉,加快研究完善網貸監管長效機制。下半年,將重點做好企業和行業自查工作。在前期專項整治工作的基礎上,組織網貸機構開展自查自糾,行業協會開展自律檢查。有關部門將會同行業協會提出問題清單,細化檢查標準,今年底前完成機構自查自糾、協會自律檢查。
根據檢查結果,允許合規機構繼續從事業務經營。引導不合規機構有序清理債權債務關系,包括通過兼并、重組、轉讓等方式實現無風險良性退出......[詳細]
網貸中的“良性退出”是什么意思?在網貸之家的問答社區中,有位網友這樣問道。
一位答主在問題下直白地回道:“無力運營的平臺,進行清盤退出,減少不負責任的跑路與失聯,政策給一個臺階下,讓有著良好初衷的平臺有一個退路,給投資人一個交代。”
這只是關于“良性退出”的白話版解釋。在北京市互聯網金融行業協會日前向成員機構下發的《網貸機構業務退出規程》中,“良性退出”詳細的分為6步。深圳市互聯網金融協會早在去年9月發布的《深圳市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退出指引》更是將“良性退出”的過程細化為8步。
在最近網貸平臺“爆雷”增多,投資人信心不足、恐慌情緒加劇的情況下,“良性退出”成為網貸機構與投資人“好聚好散”的保證,但一些網貸平臺最近的退出方式卻難言“體面”.......[詳細]
面對6月份以來的集中風險,各地互金協會正在通過一系列“組合拳”,一邊防范規避風險,一邊提振投資者和網貸平臺的信心。
《證券日報》記者瀏覽各地互金協會的舉措,發現幾乎都要求平臺清理“理財計劃”類產品。在流動性風險大增的背景下,“理財計劃”類產品因可能存在期限和規模錯配,易受流動性風險沖擊,而更受關注。
在此輪協會的密集發聲中,《證券日報》記者觀察,“理財計劃”類產品為各地關注的重點,要求平臺下架,或至少做出調整。所謂網貸平臺理財計劃類產品,為一類投資人授權平臺自動匹配債權或債權轉讓標的的產品。由于涉及標的的打包發售,產品相對不透明,在網貸行業流動性風險增加的背景下,該類產品很可能會被用來對接逾期標的,因此成為各地協會關注的重點......[詳細]
理性看待切勿引發擠兌潮
在筆者的認知里,P2P不過是借助科技手段,通過互聯網平臺實現資金供需對接的一種形式,是對銀行傳統借貸形式的有效補充。那些銀行不愛搭理的小額分散性借貸需求,尤其是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需求,恰恰為P2P提供了廣闊的舞臺和成長土壤。原本這樣一件有意義的事何以發展到如此不堪的地步?
P2P行業作為一個新興行業發展快,尚不成熟,而且每一個新興行業都會經歷一個自我淘汰與凈化的過程,才會走向發展與成熟。因此,這一波爆雷會逐步淘汰一些不合規的平臺和業務,加速行業洗牌,這也是行業發展過程的必然,之后將進入良性發展階段。
筆者堅持認為,P2P行業在金融服務實體和普惠金融領域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雖然風險不斷,花樣翻新,但只要堅持信息中介定位,回歸到點對點的業務本源,這一行業仍有廣闊發展空間......[詳細]
普惠金融的發展離不開互聯網技術。信息技術的進步及應用,極大地降低了借貸雙方的信息不對稱性,降低了投資者和借款人的匹配成本,從而降低交易成本。
普惠金融的普適性也要求,多元化的借貸主體,需要有多樣化的產品模式去滿足。
那些老老實實做P2P的平臺,進行的正是這樣的探索。
北大沈艷教授撰文指出,有過硬風控技術、有服務實體經濟業績的表現良好的合規平臺未來仍然有廣闊的發展前景。
創新之路的艱難,沒有哪一個行業能逃過。但那些腳踏實地的P2P從業者所希望看到的,是艱難過后,仍舊有創新的空間留給他們......[詳細]
過去的兩個月,應該會給許多人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有人說:哪里有維權群,哪里就有我的身影。也有人說:我不是在維權,就是在去維權的路上。
一直以為,參與維權不外乎兩種情況:維權成功,按兌付方案收到回款;維權失敗,本金一分錢都收不回來。但是,最近卻出現了第三種情況:還沒正式開始維權,卻被別有用心的人給騙了,而且還花樣百出。
有建QQ維權群的,需要維權的投資者需要付費才能進群;有建群后群主建議大家集資請律師的,集資成功后全員禁言然后消失;還有在現場哭天搶地說要維權,但真實身份卻是爆雷平臺借款企業負責人的,據說還向其他投資人籌集了維權費.....
不過從上周開始,平臺爆雷的頻率下降了不少,更有消息稱網貸備案驗收細則將于八月中旬出臺,或許P2P行業已經做好重新上路的準備了......[詳細]
本期編輯:李波 許潔 923239197@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