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擔風險、自負盈虧,這本是資本市場上成熟投資者的“自我修養”。然而,理想與現實差距總是太遠。
在金融機構的江湖中,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可算是頗為特殊的存在。在虛假維權頻繁“碰瓷”的機構中,又以證券投資咨詢機構“中招”為甚。無他,與其他金融機構相比,提供證券投資咨詢服務正是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主營業務模式。在遭遇投資失敗之時,投資者的“理性投資人”設定自然難以維持,在怨天怨地怨市場之外,投資顧問自然成為被埋怨的重點對象。因此,代維機構“不退款就投訴”的商業模式才有可乘之機。
從定義來看,證券投資咨詢業務是指“接受客戶委托,按照合同約定向客戶提供投資建議,輔助客戶作出投資決策的經營性活動”。理論上講,非代客操作,客戶就需要風險自擔。即便是超級牛散、百億私募當家人,也不能保證“穩賺不賠”。而遭遇投資損失后,無論是投顧服務還是課程軟件,都被投資者棄如敝履,喊出“退費”的口號。
當然,證券投資咨詢機構遭遇大量抹黑,也有其自身原因。回顧以往,在資本市場發展初期,野蠻生長的證券投資咨詢機構曾有大量違規之舉,“莊托”、“黑嘴”乃至“傳銷式”展業等屢禁不止,缺乏資格的非法薦股機構也一度給行業帶來嚴重沖擊。
此外,依托于網絡發展,電話詐騙、網絡詐騙“拉人頭”、“喊單”等詐騙手段被業內熟知,大量犯罪分子打著同花順、東方財富、益盟等公司的名號行騙,也令行業負面信息有增無減。
近年來,監管部門曾多方整頓證券投資咨詢行業,并推出多份規章制度予以規范。但仍有不少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因虛假營銷、違規承諾收益、工作人員不具備業務資格等原因遭遇監管處罰,甚至被暫停新增客戶。在行業已有“污點”的情況下,代維機構的聞風而來也在意料之中。
隨著時代的演進和市場業態的細分,針對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的激濁揚清也在進行中,多家機構憑借多牌照協同發展和技術創新走在了市場前沿。但身正也怕影斜,在歷史包袱和別有用心者的“碰瓷”之下,如何還證券投資咨詢機構等持牌機構一個“清白”?
從監管層面來看,提高執法力度、準確識別虛假信息是當務之急。之所以代維們“威脅舉報”的伎倆能夠奏效,正是由于證券投資咨詢機構對監管的懼怕心理,生怕大量投訴累積招致處罰。對于投資者來說,也應避免“按鬧分配”的心態,正確看待投資咨詢的服務屬性。即便是需要投訴,也應采取正規渠道,而非全盤聽取代維唆使。
此外,網絡空間的凈化同樣勢在必行。完善互聯網實名制度,對網絡虛假信息發布者進行嚴懲,讓“似是而非”的代維廣告消失,留下真正的投資者心聲,方能實現對機構和投資者的真正保護。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