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毛藝融
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降溫。歲末年初,數十家公司陸續披露2024年理財產品計劃公告。其中,調降和維持理財產品投資上限規模的占據大多數。
此外,年初以來,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總規模也有所下降。截至2024年1月8日13時,開年以來已有80家公司發布認購理財產品(普通存款、結構性存款、銀行理財、證券公司理財、信托、基金等)公告,認購金額合計超196億元,相比去年同期的270億元,下降27%。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安光勇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大額調降理財產品規模,與多重因素有關,包括上市公司閑置資金變少、近期理財產品收益降低以及信托私募爆雷帶來的風險意識抬升等。在此背景下,上市公司應該更加注重內部資金管理和優化資金使用效率,加強核心業務投資、加大創新研發投入,以穩健理財方式保持資金的安全性。
調降理財規模上限
在調降2024年理財產品投資上限規模的公司中,不乏大額調降的案例。如創新新材2024年委托理財單日最高余額上限為20億元,而2023年單日最高余額上限為50億元。
創新新材董秘在投資者關系平臺上回應稱,調降規模是在滿足公司戰略和日常生產經營的資金需求前提下,為確保資金安全及保持合理的流動性,同時兼顧自有閑置資金收益水平、為公司和股東謀取投資回報進行的合理預計。
實際上,從2023年全年來看,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的規模已經下降至萬億元以下,為近五年新低。Wind數據顯示,2023年全年,A股約有1150家上市公司認購理財產品,認購金額合計超9800億元,較2022年的1.5萬億元降幅約35%。而在此前的2019年至2022年,每年的認購金額規模均在1.4萬億元以上。
那么,上市公司的閑置資金是否變少了?從公告中委托理財的資金來源來看,一類是公司的自有資金,另一類是暫時閑置的募集資金。
前述兩類資金來源在2023年均有所下降。自有資金方面,Wind數據顯示,根據2023年三季報數據,5331家上市公司中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正的有2221家公司,其余超3000家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負。而在2022年三季報,有2411家公司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凈增加額為正。此外,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上市公司層面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的累計凈增規模,相比2022年同期亦有所下降。
募資規模方面也有所放緩。自2023年8月份證監會作出“階段性收緊IPO節奏”安排后,A股IPO數量和融資規模有所放緩。因而,2023年上市公司的募資規模也較往年有所縮減。
星圖金融研究院副院長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近年來,部分上市公司平均盈利能力下滑,可用于投資的閑錢變少。同時,企業投資意愿下降,用閑置資金償還貸款成為更有性價比的選擇,也會降低購買理財產品的資金投入。
投資安全性為首要考慮因素
上市公司購買理財產品,更多地屬于一種閑錢理財行為,以最大化資金的使用效率為目的,追求無風險收益。在此背景下,安全性高、流動性好、低風險等成為上市公司買理財的普遍需求。例如,上市公司國債逆回購投資加碼,認購金額規模由2022年的23.79億元增至2023年的63.66億元。
從實踐來看,上市公司的自有資金用處較多。除了聚焦主營業務、加大研發投入等,股份回購、股息支付等也需要資金。2023年12月份,證監會修訂發布《上市公司股份回購規則》,著力提高股份回購便利度,因而不少上市公司選擇使用現金進行股票回購。
存款類產品收益率的持續下降,也可能影響上市公司投資較高收益存款產品的意愿。中國銀行研究院研究員平婧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銀行2023年內多次調降存款利率,而銀行結構性存款等通常是上市公司重點配置的理財產品,市場利率中樞下移會直接影響理財產品的收益率。”
此外,由于部分信托爆雷、個別私募造假跑路,被卷入相關事件的上市公司理財產品面臨逾期、無法兌付的風險。
“在上市公司是否購買理財產品的決定因素中,理財產品收益率本身屬于次要因素,閑置資金的規模、安全性等才是第一位因素。”薛洪言表示,如果上市公司的盈利能力和擴大再生產的意愿下降,預留大量閑置資金的必要性也將下降,降低杠桿率、提升經營穩健性成為更現實的選擇。
在平婧看來,上市公司的理財規模是動態變化的,需根據市場狀況和自身財務管理需求進行調整,要以發展主營業務為主線,適時穩健地參與理財市場。
(編輯 張明富 才山丹)
16:59 | 中科星圖一季度歸母凈利潤同比增長... |
16:58 | 海南機場擬23.39億元收購美蘭空港5... |
16:57 | 永輝超市遵義胖東來模式調改首店開... |
16:00 | 特斯聯發布2024年財報:在手訂單金... |
15:58 | 滬市公司2024年研發投入破萬億元 ... |
15:56 | 低空經濟快速崛起 科創板公司堅持... |
15:55 | 京能置業第一季度實現營收3.15億元... |
15:42 | 中國建筑第一季度營收穩健增長 控... |
15:38 | Momenta與Uber達成戰略合作協議 將... |
15:36 | 第八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數智化重... |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