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1日,是中國二十四節氣中的夏至。至此,我國夏糧小麥收割已近尾聲。
可喜的是,農業農村部最新小麥機收進度顯示,截至6月17日,全國已收獲小麥2.75億畝,夏糧主產區小麥收獲進度過九成,全國夏糧生產豐收在望。這一消息也讓今年的中國糧食安全,吃下“定心丸”。
“中國穩糧價的做法和成效全球矚目”,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產業經濟與技術經濟研究所農村室副主任、副研究員張義博向上海證券報記者表示,5月份我國糧食類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僅增長了3.2%。中國糧價之所以能夠保持整體平穩,歸根結底是建立了強有力的糧食保供穩價機制和政策措施。
另一方面,全球通脹,糧價上漲,還推動化肥等農資商品上漲,海外化肥巨頭利潤飆升。以全球主要化肥進口國和農業生產國之一的巴西為例,受全球化肥價格持續上漲因素影響,今年1-5月巴西進口化肥平均價格達到629美元/噸,同比增長142.31%。今年A股化肥板塊的云天化、江山股份等部分個股今年以來的累計漲幅近50%。
全球糧價上漲
須防國際糧價傳導風險
受烏克蘭危機、疫情、國際金融市場波動等因素影響,全球糧食危機擔憂加劇,已有20多個國家實施了糧食出口限制令,聯合國糧農組織公布的5月份世界谷物價格指數再創歷史新高,同比大增29.7%。世界糧食市場的不安日益增加。
據中新社消息,印尼總統佐科20日在雅加達總統府主持內閣全體會議,要求該國在最短時間內盡可能多地提高糧食產量,以應對當前沖擊全球多國的糧食危機。佐科稱,已有多個國家向印尼提出購買大米的請求,有些國家甚至一年有250萬噸的采購需求。
相反中國糧價較為穩定。
但是,“須防范國際糧價傳導風險,國際糧價會通過進口渠道傳導影響國內糧價。”張義博表示,近年來,我國每年糧食進口規模都保持在1億噸以上。為了阻斷國際糧價的輸入性影響,我國著力推動糧食進口來源多元化,與眾多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糧食和農業多雙邊合作協議,培育發展國際大糧商,如加強小麥、大米、玉米進口配額管理、積極參與東盟與中日韓10+3大米緊急儲備機制等,構筑了防范國際糧價沖擊的“防火墻”。同時,我國還嚴厲打擊資本惡意炒作、囤積居奇、哄抬糧價等違法違規行為。
正是基于上述多種機制,大大降低了中國糧價波動。數據顯示,2022年前5個月,美國芝加哥市場玉米期貨價格上漲了26.7%,同期我國大連商品交易所玉米期貨價格僅上漲了9.8%,我國玉米(中等)集貿市場價格累計只增長了4.7%。
中國有糧心中不慌
“截至2021年,我國糧食產量連續7年穩定在1.3萬億斤以上,人均糧食占有量達到474公斤,遠超國際公認的400公斤糧食安全標準線,實現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的目標,為穩定糧價奠定了堅實基礎。”張義博說。
“從生產供給看,農業生產總體穩定,主產區小麥迎來大面積收獲,夏糧有望再獲豐收。”國家發展改革委新聞發言人孟瑋此前明確表示,盡管地緣政治沖突仍在擾動國際能源和糧食市場,但國內口糧自主自足、煤炭資源能夠滿足需求。
孟瑋指出,在保糧食能源安全方面,重在完善預案,提高能力。完善最低收購價執行預案,落實好適當提高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水平相關政策要求。
“生產成本決定糧價,還會通過擠壓種糧收益影響糧食穩定供給。為了充分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我國實施稻谷、小麥最低收購價,不斷完善糧食生產補貼政策,推廣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收入保險,扶持發展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穩定了種糧農民收益。”張義博說。
事實上,針對農資價格過快上漲,相關部門部署投放國家鉀肥儲備,中央財政兩次下達資金對實際種糧農民發放農資補貼共300億元,減輕了種糧成本上升壓力。
機構看好化肥等農資板塊
申萬宏源證券分析師認為,海外化肥價格繼續上行,行業周期景氣持續。國海證券分析師李永磊、董伯駿認為,化肥行業將迎來景氣大周期。
事實上,今年A股化肥板塊的云天化、江山股份等部分個股今年以來的累計漲幅近50%。其中,在5月上旬,云天化迎來機構“扎堆式”調研,投資人普遍關心的是公司增產和出口情況。而公司表示,將努力保障國內化肥供應的同時,有效開展化肥出口。
有業內分析人士表示,面對供應吃緊的局面,我國的做法是保供穩價,放寬對化肥企業生產的約束,提高開工率,相關企業必然會增產增利。
此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明確表示,為保障今年“三夏”(夏收、夏種、夏管)的農業生產用肥需要,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會同有關方面安排了300多萬噸的夏管肥臨時儲備。
“6月起,儲備化肥已按要求開始向市場投放,6月上旬全國尿素價格以穩為主,湖北、湖南、新疆等地報價還出現下降。下一步,國家發展改革委將密切關注化肥市場形勢,會同有關方面靈活運用各種政策措施,繼續做好化肥保供穩價工作。”孟瑋說。
23:49 | 4家上市車企一季度凈利潤占板塊逾... |
23:49 | 第137屆廣交會閉幕 創新拓寬多元市... |
23:49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上市公... |
23:49 | 童顏針變強心針 江蘇吳中業績創近5... |
23:48 | 5月份券商金股漸次登場 科技、消費... |
23:48 | 首只險資私募證券基金重倉股揭曉 ... |
23:48 | 4月份私募機構調研熱度攀升 電子與... |
23:48 | 衍生品工具創新不斷 期貨市場持續... |
23:48 | 今年以來多地清退失聯、空殼小貸機... |
23:48 | 外骨骼機器人“出圈” 上市公司助... |
23:48 | 記者觀察 | A股上市公司現金分紅總... |
23:48 | A股上市公司2024年“成績單”出爐...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