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彤
2019年中國宏觀經濟各項數據公布后,有兩個數據引人矚目:“14億人”和“1萬美元”。14億,指2019年末中國大陸總人口突破14億人;1萬美元,指在2019年按年平均匯率折算,我國人均GDP達10276美元,跨過1萬美元的關口。
兩項數據,一個是總量,一個是人均;一個宏大,一個微觀,而它們都蘊藏著中國經濟轉型的動能和潛力。我們應抓住“14億人”和“1萬美元”的機遇,推動經濟轉型升級。
14億的人口基數,是我國經濟可持續健康發展的動能之源。首先,14億人的高基數,構筑了我國巨大的國內市場,形成了最具潛力的消費增長點。14億人,居于各地,趣舍萬殊,生活各異,創造出極具豐富性和差異性的消費需求。14億人幾乎就是14億消費者,他們既有大眾、“爆款”的消費需求,如一部老少咸宜、能吸引多數人的優秀國產電影;也有小眾、個性的消費需求,如一枝毛筆、一只杯子;既有下沉的消費需求,譬如讓縣域民眾用上方便衛生的廚房紙巾,也有升級的消費需求,例如讓更多人走進劇院,欣賞人生中第一場音樂劇。總之,14億人身上蘊藏著無限可能的消費潛力,這加固了消費作為拉動中國經濟“主引擎”的地位,也成為經濟持續轉型的驅動力。數據顯示,2019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11649億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0%,對經濟增長的支撐進一步加強。而14億人口共筑的國內市場,同樣是我們推動轉型、向內挖潛的源動力。
其次,14億總人口的年齡結構,在現階段看,是我們不容錯過的轉型機遇。具體來說,16周歲至59周歲的勞動年齡人口達89640萬人,占總人口的比重為64%;60周歲及以上人口25388萬人,占總人口的18.1%,其中65周歲及以上人口17603萬人,占總人口的12.6%。可以說,我國適齡勞動人口的規模龐大,這依然是我們獨有的“人口紅利”。我們應該繼續優化收入分配,提升勞動者的報酬和待遇,讓勞動者的收入與其創造的價值更匹配,進而擴大中等收入群體。這不僅攸關經濟可持續發展,也關乎每個勞動者的獲得感、幸福感。此外,從結構看,我國老齡人口的規模與占比不斷提高。“老齡化”雖是隱憂,但也創造著新的機會,與老年人相關的養老、醫療等產業,富有很大的發展潛力和提升空間。因此,我們應未雨綢繆,重視相關產業發展,優化服務質量,為潛在的人口結構改變做好準備。
再次,14億總人口是城鎮化的源泉。數據顯示,中國城鎮化率繼續提高。2019年末,城鎮常住人口84843萬人,比上年末增加1706萬人;城鎮人口占總人口比重(城鎮化率)為60.6%,比上年末提高1.02個百分點。60.6%的城鎮化率,距離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還有將近20%的增長空間。這一增長過程,本身就能創造大量就業、帶動諸多產業、增強社會活力,并牽引中國經濟不斷發展、轉型、升級。而14億人口中超過5.5億的鄉村常住人口,是城鎮化得以繼續邁向縱深的源頭。近幾年來,戶籍制度已大幅放松,人口自由流動受到的限制更少。未來,需要讓人口和其他要素更自由地流動,推動城鎮化繼續向前發展。
雖然超過1萬美元的人均GDP,但仍需要清醒地認識到,我們距離發達國家的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還有比較長的路要走,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1萬美元”,意味著我們每個人擁有了比過去更多的自我實現機會,擁有了更多改變自己人生的可能性與底氣,也擁有了相對更高的消費水平。每個人購買的一小件商品、為追尋夢想踏出的一小步及在人生路上作出的求學、就業、置業的種種選擇,匯聚起來,就是推動國家經濟發展的澎湃動力。我們應努力推動經濟增長保持中高速、產業邁向中高端、居民收入達到中高水平,推動“國富”與“民富”并進,讓人們生活得更幸福。
無論從宏觀意義還是微觀角度看,眼下都是難得的改革轉型機遇期。站在14億人口總量和人均GDP1萬美元的新起點,我們應抓住機會,在國內挖潛力,向改革要動力,繼續推動中國經濟向高質量發展轉型。
18:12 | 宇瞳光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 |
18:12 | 裕同科技:公司主要原材料為白卡紙... |
18:12 | 裕同科技:目前公司從國內直接出口... |
18:12 | 云南鍺業:目前公司碳化硅項目已完... |
18:12 | 云南鍺業:目前公司自有礦山儲量并... |
18:12 | 云南鍺業:鍺晶片主要用于空間衛星... |
18:12 | 浙江世寶:公司目前轉向產品沒有在... |
18:12 | 浙江震元:公司定增項目尚在推進中 |
18:12 | 中兵紅箭:截至2025年4月30日股東... |
18:12 | 中電港:公司iCEasy商城經營正常 |
18:12 | 中國武夷:公司旗下中武電商公司的... |
18:12 | 中國中鐵:公司暫時未有黃金資源礦...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