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22日,鼎泰高科、矩陣股份雙雙在深交所上市,標刻下了A股市場“5000家”的歷史節點。
32年前,“老八股”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正式上市交易,翻開了新中國資本市場的篇章。在這片不斷突破和試錯的試驗田里,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和產業迭代的浪潮,A股市場走出了一條別具特色的成長之路。
“A股速度”見證市場力量。從“老八股”開始,A股公司數量破1000家、2000家整數關口,均用時10年;從2000家到3000家用了6年;第四次1000級別的躍升,用時不足4年;突破5000家關口,只用了2年2個月。
“A股質量”印證時代蝶變。今時今日,A股市場規模已穩居世界第二,上市公司總市值約88萬億元,今年前三個季度,A股公司總營收約相當于我國GDP約60%。這片熱土孕育出百余家世界500強。其中,諸多新能源公司已經成長為世界領軍企業。
“A股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是中國資本市場的標志性事件。過去30多年,上市公司的快速發展為投資者創造了財富,為中國經濟繁榮作出了巨大貢獻。”中國上市公司協會會長、中國企業改革與發展研究會會長宋志平表示,在新時代,上市公司應當進一步做優做強,成為受社會尊重的公眾公司。
畫像:高速度伴生新動能
1984年11月的一天上午,上海武夷路174號,飛樂電聲總廠門口擺出木桌,上面放著錢箱、票箱,不時有人來交錢買股,午后收攤。小小攤位,毫不起眼,可票箱里放著的,卻是新中國第一只向社會公眾發行的股票——飛樂音響。6年后,飛樂音響與其他7只股票一起,作為開市股票一起在上交所鳴鑼上市,史稱“老八股”。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
10年、10年、6年、4年、2年,5個不斷縮短的時長,將A股過去32年以“1000家里程”予以“切分”。
數字背后,是激情澎湃的時代浪潮。第一個10年,資本市場在懵懂期不斷試錯與補課;第二個10年,優質國企加速上市,股票結構得以極大豐富。之后,新興產業不斷涌入,為A股市場持續輸送新鮮血液,市場擴容提速。當注冊制改革試點槍響,A股市場進入“加速跑”狀態。
創新驅動,闊步奔跑。上市公司行業結構調整與社會經濟轉型的步伐有著特殊的關系。隨著產業變遷,A股市場的“資本畫像”也在動態變化。數據顯示,2000年前后,鋼鐵、紡織公司是高效率、高成長的代表。這背后,是鋼鐵業兼并整合、紡織業壓錠脫困的宏大背景。本世紀第一個10年,房地產、采掘、化工、機械設備等行業市值不斷攀升。那時,城鎮化是時代的高頻詞。
步入新時代,新興產業的權重提升顯著。尤其是科創板開設之后,科創企業跑步上市。
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的數據顯示,近年來,我國上市公司結構明顯改善。主板市場中,計算機、電子、通信、醫藥生物等新行業的市值占比提升至23%,科創板、創業板市值規模分別增長至6.6萬億元、11.7萬億元,占A股總市值的比重提升至21%。擬上市的排隊企業中,新興行業公司的數量占比約30%。
更令人欣喜的是,一批產業新勢力借助資本市場加速成長、傲立潮頭。
2011年6月上市的比亞迪,發行價18元/股,對應市值僅420多億元。11年后,比亞迪總市值一度突破1萬億元,最新市值約7500億元。2018年上市的寧德時代,上市3年后市值突破萬億,成為創業板首家市值超過萬億的公司,最新市值超過9000億元。
在龍頭公司的帶領下,我國已成為全球的領跑者,形成了技術先進、產業鏈完整的新產業生態。從上游礦產資源開發提煉,到正極、負極、電解液及隔膜等新材料,再到電池電機電控等核心零部件,最后到整車廠,新能源汽車產業鏈已集聚了超過400家A股上市公司,“跑”出了中國經濟新動能。
“資本市場對中國的領軍產業和領軍企業起了重要的推動作用。”清華大學全球產業研究院首席專家何志毅,用全球統一分類的、全球可比較的新能源發電產業數據舉例說,在新能源發電產業里,全球共有215家上市公司,其中中國有31家、美國有7家,“中國在這個產業的上市公司數量、市值、營收、利潤都大大高于美國”。
生態:多層次適配多元化
數量背后是熱情,熱情背后是制度。
3年多前,鎖定“硬科技”定位的科創板橫空出世,由此拉開A股市場試點注冊制的序幕。資本市場基礎制度的適應性、包容性由此明顯提升,市場發生深刻的結構性變化,一批原本無緣資本市場的科創企業昂首步入A股市場。
“設立科創板并試點注冊制后,國和投資就加大力度投資中早期項目,尤其是敢于下注未盈利企業了。”國和投資總裁程放說,“科創板允許符合條件的未盈利企業上市,這對資本市場、對企業都是大好事。之前很多未盈利的優質企業跑到境外上市,很可惜!”
類似科創板的這一幕,在A股歷史上曾多次出現,每次制度變革都為市場帶來新氣象,公司群像愈加豐滿和多元。
1992年,黨的十四大報告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我國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當年,全國各城市經批準建立了近400家股份制試點企業,為后續的上市潮做好了準備。1997年,國有企業深化改革“三年之戰”啟動。此后3年,逾500家公司上市,半數以上來自這場“三年之戰”。2005年啟動的股權分置改革,解決了困擾資本市場的先天不足問題,A股迎來了波瀾壯闊的大牛市。
從中小板、創業板到科創板、再到北交所,從核準制、審核制到注冊制,A股多層次資本市場生態的構建和完善,給了中國優質企業更多的“適配度”和“安全感”。
現年78歲的尹志堯,是我國半導體設備產業的領軍人物,3年前率領中微公司登陸科創板,該公司因全員持股被津津樂道。2021年,中微公司營業收入和利潤分別創下歷史新高,分別達到31.08億元和10.11億元,是2019年上市當年營收和利潤的1.5倍和5.3倍。
“科創板在助推中國集成電路產業發展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尹志堯對上海證券報記者說。
艾力斯總經理牟艷萍坦言:“在科創板推出前,雖然我們是行業領頭羊,但并不符合當時的上市條件。如果問我科創板對于我們這種企業有何意義,我覺得更應該反過來思考——如果沒有科創板,我們會怎樣?”
減少不必要的干預,讓無形的手發揮作用——成立伊始,A股就有著鮮明的市場烙印。
A股板塊壯大的生態圖,亦離不開地方政府、股權投資機構等外部力量的滋養。比如,2017年10月,民企大省浙江發布“鳳凰行動”計劃,大力助推企業上市和并購重組。4年之后,浙江A股公司數量突破600家。大量龍頭企業上市,亦對區域經濟形成“反哺”,推動產業集群的發展。
“資本市場天然的利益共享、風險共擔機制能在最大程度上撬動社會資本參與創新要素的發展,以資本化、股權化的方式推進創新要素成果轉化與創新產業發展。”申萬宏源證券研究所首席經濟學家楊成長說。
未來:新起點期待新突破
32年間,A股公司已進入“5000家”時代。上市公司群體不僅扛起了中國經濟的半壁江山,更踐行著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
對標發達國家優勢產業,中國上市公司仍有不少短板。何志毅向記者介紹,從國家產業政策的角度,國家制定的九類戰略新興產業在國標分類中涉及166個產業小類,對應了GICS(全球產業分類標準)的158個四級產業中的40個產業,占全產業比重的25%。目前,A股上市公司分布在132個GICS四級產業,上市公司數量超過100家的產業共有16個,前五位依次是工業機械、電氣部件與設備、制藥、電子元件、基礎化工。
“我們在先進產業中的上市公司數量較少而且處于較弱勢的地位。”他說,資本市場支持產業向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的措施不僅僅在于對新上市公司的選擇,更在于促進存量上市公司的轉型和升級。中國資本市場應該走出一條更加符合中國企業發展、產業發展、經濟發展的道路。
存量上市公司轉型方面,并購重組是主要的渠道。2013年以來,在政策環境等支持下,A股市場并購重組經歷了一波高潮,但在退潮之后也出現了不少后遺癥。
近年,在資源配置“無形之手”的主導下,A股市場掀起一股“A收A”的浪潮。2019年至今,資本市場上共發生29起“A收A”,均是基于產業上的戰略協同。文藝馥欣資本顧問創始人阮超認為,隨著IPO擴容及分拆上市等政策的推出,A股公司之間的股權收購成為可能,預計未來將有越來越多的上市公司成為并購標的。“二級市場的分化會越來越明顯,有發展前景的公司會獲得更多的資源,發展前景一般的公司會越來越邊緣化,這些公司就可能成為并購的標的。”
“以科技化、綠色化和數字化為驅動力的中國式現代化建設,將為資本市場提供源源不斷的優質企業和優質資產。”楊成長說。
在微觀層面,擁抱變化、專注主業、創新驅動,成為企業家的共同選擇。
“無論在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立國之本,制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梁。創業30多年來,傳化始終沒有偏離制造和服務主線。”擁有傳化智聯、新安化工兩家上市公司的傳化集團董事長徐冠巨對記者說,未來,傳化將以科技為主軸,把握科技趨勢,全面推動科技創新行動;以人才為主體,增強面向未來的組織能力;以變革為驅動,為管理創新與數字化轉型奠定基礎。
“在未來的發展中,與資本市場相關的部門,要加大產業導向,對傳統的、低端的、過剩的產業,要嚴格控制上市數量,并加大優勝劣汰力度,要對國家安全需要、國民安全需要、科技發展需要、長遠發展需要的產業給予傾斜支持,使得中國上市公司的產業結構更加健康合理。”何志毅說。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