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蘇向杲 昌校宇
2023年是資管新規正式實施的第二年,我國資產管理行業(下稱“資管行業”)逐漸回歸資產管理本源,且取得諸多階段性成就。
這一年,資管行業格局得到重構,邁入競合有序的高質量發展新階段;這一年,各類資管機構在恪守行業本職中創新發展,適時調整負債端與資產端管理策略,產品和服務快速迭代。整體而言,今年資管行業呈現五大變化:權益投資蟄伏待春、“固收+”卷土重來、“降費潮”讓利投資者、養老金市場方興未艾、ESG投資按下“加速鍵”。
展望未來,多位業內人士預判,資管行業發展“黃金期”漸行漸近,各資管機構間將更加“內卷”、并驅爭先,或從四個方面持續發力:進一步完善權益投資以及固收類投資布局,打造多元渠道體系;加大市場投研力度,不斷提高專業能力;堅持創新與風險防控并重,積極引入人工智能等科技手段為資產管理賦能;建立核心競爭優勢,尋求差異化競爭之路等。
資管行業現多方面變化
資管行業隨著我國經濟實力不斷躍升、居民財富日益增長而逐漸興起。縱觀2023年資管行業表現,各類資管機構同臺競技、優勢互補,資產管理規模整體保持韌性增長。記者根據監管部門及行業協會披露的可對比數據統計,截至今年上半年末,銀行理財、公募基金、保險資管、私募基金、券商資管、信托公司、期貨公司的資產管理規模合計約為141.9萬億元,較2022年末增長0.97%。
從細分行業最新數據來看,截至今年三季度末,公募基金規模27.48萬億元,基金公司管理的養老金規模4.65萬億元,私募基金規模20.58萬億元,證券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6.12萬億元,期貨公司及其子公司私募資產管理業務規模2869.17億元。縱向來看,公募基金、基金公司管理的養老金、私募基金資管規模保持穩定增長,分別較去年年末增長5.57%、8.90%、1.48%;而證券公司資管計劃、期貨公司資管計劃資管規模則有所下滑,分別較去年年末下降10.92%、8.83%。
從其他子行業看,截至今年6月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25.34萬億元,較去年年末下降8%,不過,多家券商機構預測,截至今年11月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已與去年年末持平。另外,截至今年10月末,險資運用余額27萬億元,較去年年末增長8%;截至今年6月末,信托資產規模余額為21.69萬億元,較去年年末增長2.6%。
今年以來權益市場波動較大,給資管機構帶來較大投資壓力,不過債市迎來一輪上漲行情,為資管機構投資業績增添一抹亮色。綜合來看,今年以來利率中樞下行、房地產市場下行等變化也給不同資管機構帶來了不小的挑戰。新形勢下,各類資管機構適時調整負債端與資產端經營策略,行業整體呈五大變化。
首先,權益類資管產品收益下行,部分資管機構權益投資承受考驗。2023年以來,權益市場寬幅震蕩,導致公募基金、私募基金、險資等機構承受考驗。從資產配置層面來看,受制于負債屬性,銀行理財機構上半年進一步壓降權益資產投資占比;同樣,險資機構截至今年10月末的權益投資占比也維持在近幾年低位。
其次,在“股債蹺蹺板”效應下,今年債市走牛,部分資管機構推出大量“固收+”產品,并在資產端加大債券等固收資產的投資力度。例如,在各類組合類保險資管產品中,年內固收類產品收益表現最為優異,在資產配置方面,截至今年10月末,險資對債券的配置已創下近10年新高。
其三,多類資管產品收益率“降溫”,催生“降費潮”。被業界稱為公募基金史上最大一次費率改革于7月份啟動,全行業136家公募基金管理人陸續宣布下調旗下存量主動權益類產品費率,按今年6月底規模計算,公募基金行業每年為投資者節約費用支出合計約140億元。另外,今年以來不少銀行理財子公司發布理財產品費率優惠相關公告,涉及申購費、管理費、銷售服務費等。
其四,資管機構積極布局養老金市場。一方面,個人養老金制度為資管機構切入養老金管理市場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個人養老儲蓄、理財、保險、公募基金等四類產品“多點開花”;另一方面,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加深,養老金管理市場成為藍海市場,保險資管、公募基金等機構通過社保基金、基本養老金、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管理等方式積極入局。
其五,ESG投資按下“加速鍵”。今年以來,部分公募基金通過搭建ESG投資管理體系、應用ESG投資策略、發行ESG投資產品等,積極踐行ESG投資。中國保險資產管理業協會執行副會長兼秘書長曹德云表示,總體上看,隨著ESG理念的普及和實踐,ESG已不再是投資者用來評判投資風險的工具,而成為各行各業踐行社會責任、提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行為準則。
除上述五大特征之外,受負債端資金屬性差異、投資環境變化、資管機構投資策略選擇等因素影響,資管細分賽道也出現了諸多新變化,如公募基金資管規模首超銀行理財、券商資管標準化資產投資比例持續提升、銀行理財短期封閉式產品再受青睞、標品信托規模增速快于融資類信托……總體來看,資管機構牢記“受人之托,忠人之事”,不斷提升專業能力和服務水平。
部分機構會更重視權益市場
展望2024年,從大類資產配置層面來看,受訪業內人士認為,隨著權益市場回暖,公募基金、私募基金等機構將進一步加大權益類資產配置;同時,險資機構、銀行理財、信托公司等機構或進一步加大債券等固收類資產配置力度。
銀行理財方面,光大證券金融業首席分析師王一峰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4年,銀行理財市場或出現四大特征:一是銀行理財規模或同比增長5%至10%,收復29萬億元關口,季末波動或邊際改善;二是銀行理財仍將主要布局低波動穩健產品,現金管理類理財規模占比有提升空間;三是高收益資產難覓,存款成本管控箭在弦上,理財收益中樞或有下行壓力;四是理財產品同質化競爭加劇,機構間競爭或更加“內卷”,機構分化延續。
公募基金方面,華東地區某大型公募機構基金經理認為,2024年,公募基金將繼續大力發展權益類基金,推動行業“總量提升、結構優化”,將資源配置到具備創新能力和增長潛力的實體經濟中;同時,不斷提升投研能力,更好發揮價值發現與資產定價的作用;此外,積極參與公司治理,引導上市公司提升發展質量。
保險資管方面,北京一家大型險資機構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2024年,險資機構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產荒”依然是行業性難題,公募REITs、ABS等有發力空間;二是新會計準則、償付能力監管規則約束下,權益投資更考驗投研能力,基于此,部分險資機構將會更重視權益市場的結構性機會,部分機構則會加大債券投資力度;三是新興產業、綠色投資等領域將是險資機構的重點布局對象。
私募基金方面,北京利物投資管理有限公司創始人、合伙人常春林表示,從A股投資環境來看,充足的資金支持和較低的估值水平,都讓A股市場顯示出較強的吸引力。私募證券基金2024年的管理規模以及業績表現或將趨好。
從信托機構來看,國投泰康信托研究院院長邢成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目前資產管理信托的資產配置主要集中在固收類和權益類。從2024年來看,資產管理信托仍然會是行業主導產品,不過,資產服務信托的業務增速及占比或在明年下半年或未來實現對資產管理信托的反超。資產配置方面,2024年信托機構對大類資產的配置格局可能不會與2023年有實質性區別,仍以TOF(信托型組合投資產品)、FOF(基金中基金)為主。此外,在標品投資領域,信托公司仍是一個“新兵”,需在投研能力、團隊建設等方面積極追趕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等機構。
除了對細分賽道的研判之外,2024年可能出現的一些共性趨勢也被多位受訪機構及人士提及,包括資管行業對AI的應用將更加深入、“專精特新”等符合我國經濟轉型升級方向的行業依然是資管行業投資的重點領域、資管機構間的競爭將更為激烈、ESG投資有望加速推進等。
以人工智能在資管行業的應用為例,深圳一家銀行科技創新產品部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ChatGPT橫空出世讓各類資管機構對人工智能更為重視,不同金融機構或自行研發大模型,或在一些開源軟件的基礎上研究大模型。當前,人工智能對資管行業的作用可概括為“輔助駕駛”,未來資管機構對AI的投入和應用會持續加大,包括對數據的合法獲取、大模型可接入性等領域的投入。
從中長期來看,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黨委書記、局長李云澤此前表示,過去三年,行業管理資產年均增長6.2%,遠高于全球約2.5%的平均增速。未來隨著廣大居民收入持續提升,長期投資、價值投資、多元化投資理念深入人心,加之資管產品凈值化轉型穩步推進,中國資產和財富管理行業將進入發展“黃金期”。
18:12 | 宇瞳光學:目前經營情況正常 |
18:12 | 裕同科技:公司主要原材料為白卡紙... |
18:12 | 裕同科技:目前公司從國內直接出口... |
18:12 | 云南鍺業:目前公司碳化硅項目已完... |
18:12 | 云南鍺業:目前公司自有礦山儲量并... |
18:12 | 云南鍺業:鍺晶片主要用于空間衛星... |
18:12 | 浙江世寶:公司目前轉向產品沒有在... |
18:12 | 浙江震元:公司定增項目尚在推進中 |
18:12 | 中兵紅箭:截至2025年4月30日股東... |
18:12 | 中電港:公司iCEasy商城經營正常 |
18:12 | 中國武夷:公司旗下中武電商公司的... |
18:12 | 中國中鐵:公司暫時未有黃金資源礦...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