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假冒基金公司詐騙1.2億元、非法薦股誘騙股民高位接盤、以新三板公司擬上市為誘餌進行股權集資詐騙……
近日,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7件防范金融投資詐騙典型案例。案例涉及基金、外匯、股票、期貨、保險等主要金融業務,結合辦案揭露常見金融投資詐騙手段,旨在增強社會公眾識別、防范金融投資騙局的意識和能力,更好維護人民群眾的財產安全。
最高檢第四檢察廳負責人表示,希望通過以案釋法提醒廣大金融投資者,加強金融知識學習,不盲目相信他人的營銷推介;堅持理性投資,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資項目;選擇正規的投資公司和渠道,警惕各類社交平臺的推薦活動等。下一步,檢察機關將依法嚴懲各類金融投資詐騙犯罪,并結合辦案加大以案釋法力度。
假冒基金公司騙取1.2億余元
7件典型案例分別是:鄭某等人假冒基金公司網絡詐騙案,曹某等人利用虛假外匯交易平臺詐騙案,武某凱等人非法薦股誘騙股民高位接盤詐騙案,唐某等人銷售虛假保險理財產品詐騙案,馬某等人利用轉讓新三板掛牌公司股權集資詐騙案,張某強等人設立虛假期貨投資平臺詐騙案,蔡某軒等人銷售虛假投資交易軟件詐騙案。
據最高檢相關負責人介紹,該批典型案例中,有的假冒基金公司、保險公司名義,在網絡上進行虛假宣傳,以高額回報為誘餌誘騙投資者注資;有的利用虛假炒外匯、股票、虛擬幣平臺,虛構投資盈利、操控漲跌,詐騙被害人財物;有的虛構股評大師以提供投資指導為名,誘騙股民高位接盤;有的以轉讓新三板掛牌公司股權為名非法集資;有的以提高投資收益為誘餌,誘騙被害人高價購買金融服務或軟件。這些案件的表現形式雖各有差異,但實質上都是犯罪分子將傳統詐騙犯罪包裝在各種金融產品、金融服務、金融平臺之下,披著“投資”的外衣行詐騙之實。
7件典型案例中,第一件是鄭某等人假冒基金公司網絡詐騙案。2017年起,鄭某伙同周某坤等人搭建“德金國際”“中輝國際”等虛假基金交易平臺,仿照正規基金平臺,設置了基金產品買賣、支付提現、客服投訴等全部功能,但平臺實際上不能進行任何基金投資活動,鄭某可以通過后臺控制基金指數漲跌操控投資人盈虧。
鄭某招募大量代理商、業務員,使用微信等網絡社交軟件以投資基金理財產品為名吸引投資者。業務員冒充基金經理、投資顧問等身份,騙取被害人信任后,將“德金國際”“中輝國際”等虛假基金交易平臺推薦給被害人。上述平臺為吸引被害人投資,向被害人發送虛假投資盈利截圖營造投資回報豐厚假象,誘騙被害人注冊、充值、交易,最終以收取高額手續費、控制期貨類基金指數漲跌等方式騙取被害人投資款。被害人投資款均轉入鄭某實際控制賬戶,并未進行任何真實的基金投資活動。鄭某等人以上述方式騙取1.2億余元。
2018年4月16日,浙江省舟山市公安機關以鄭某、周某坤等人涉嫌詐騙罪移送起訴。2018年9月28日,浙江省舟山市檢察院以詐騙罪對鄭某等33人提起公訴。
2019年11月18日,浙江省舟山市中級人民法院對鄭某、周某坤等37人詐騙案作出一審判決,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鄭某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沒收個人全部財產;判處被告人周某坤有期徒刑十五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一百萬元;判處其余35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十四年六個月至有期徒刑九個月不等,并處罰金。
2020年11月13日至2023年4月18日,浙江省舟山市中級人民法院、浙江省嵊泗縣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對陸續提起公訴的31名被告人作出一審判決,判處各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二年至有期徒刑一年六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一審宣判后,部分被告人提出上訴,二審法院均維持有罪判決。
非法薦股誘騙股民高位接盤
第三個典型案例是武某凱等人非法薦股誘騙股民高位接盤詐騙案。2020年6月至8月,武某凱與張某運(另案處理)預謀通過網絡薦股詐騙牟利,組織郭某安、楊某強等多人組成非法薦股詐騙團伙。
在未取得證券投資咨詢業務資質的情況下,武某凱對外謊稱其所控制的“銳華教育”機構是專業股票投資咨詢機構,通過微信、微博等網絡平臺發布虛假分析、免費薦股等文章進行“網絡吸粉”,并由團伙成員化名“趙榮慶”冒充股票大師進行投資授課。該團伙成員注冊多個微信號并統一命名為“趙榮慶”“夏虹”,吸引全國各地股民添加微信號,引誘股民進入股票分析微信群。其他團伙成員冒充“趙榮慶”及其助理“夏虹”的身份,每日在客戶微信群內發布股評信息、直播間授課鏈接、股票交易建議等。
同時,該團伙成員又冒充普通股民在微信群、直播間內討論股票交易、發送虛假的股票盈利截圖,謊稱跟隨“趙榮慶”老師操作能賺錢,吹捧“趙榮慶”老師專業水平高,以此營造“銳華教育”是股票投資咨詢專業機構的假象,逐步取得股民信任,引誘股民購買“趙榮慶”推薦的股票,并通過讓股民發送股票交易截圖免會員費等方式掌握股民的資金量。
當跟隨推薦購買股票的資金總量累計達到一定程度后,武某凱聯系“資金莊家”,先由“資金莊家”低位建倉指定的某只股票,再由“趙榮慶”在股票微信群、直播間內宣稱該只股票會“三連漲停”,誘騙股民在股市集合競價不可撤銷申報期間以指定的高價掛單申報買入該股票。根據股民發送的交易截圖統計申報買入的資金量后,“資金莊家”以對應價格反向申報賣出此前低位建倉的股票,利用集合競價撮合交易規則將低位建倉買入的股票精準出售給誘騙而來的股民,所得收益由武某凱與“資金莊家”分成。武某凱團伙以該手段詐騙400余萬元。
2020年11月27日、2021年5月25日,廣東省廣州市公安局增城區分局以詐騙罪將武某凱等29名犯罪嫌疑人分批移送起訴。2021年6月23日,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檢察院以詐騙罪對武某凱等人提起公訴。
2022年11月15日,廣東省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法院以詐騙罪判處被告人武某凱有期徒刑十四年六個月,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判處被告人郭某安有期徒刑十一年,并處罰金人民幣十五萬元;其余27名被告人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六個月至有期徒刑九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一審宣判后,部分被告人上訴,2023年5月26日,廣州市中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利用轉讓新三板掛牌公司股權集資詐騙
第五個典型案例是馬某等人利用轉讓新三板掛牌公司股權集資詐騙案。2015年,安徽R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中小企業股權轉讓系統(新三板)掛牌,馬某系該公司法定代表人。2017年9月,因公司急需周轉資金,馬某與蔡某杰(另案處理)、陳某敏等人商議,以正在籌備A股上市為名尋找投資者。
在未經證券部門批準且不具備證券經營資質的情況下,蔡某杰控制的股權投資公司與R公司簽訂了《投資顧問協議》,約定以每股7.8元價格對外轉讓R公司股票,其中R公司實際每股獲得3.4元,其他4.4元由股權投資公司占有。后股權投資公司找到宣傳團隊策劃推廣R公司股票。宣傳團隊雇傭大批代理商組建微信群、QQ群,拉攏有投資意向的社會公眾入群,并冒充投資者在群內分享虛假購買憑證營造哄搶氛圍。同時,還雇人冒充國家高級證券分析師、股票講師開設網絡直播間,向投資者分析新三板股票、講授炒股技巧,夸大宣傳并預測R公司股票在A股上市的可能,鼓動投資者大量買入該公司股票。
為獲取投資者信任,馬某制作并披露R公司虛假財務報表,自買自賣公司股票虛抬股價,出資對公司進行虛假宣傳,并承諾三年內R公司將在主板上市并實現“翻番式”收益,如果上市失敗或不能如期上市則以10%年利率進行回購。在未實際轉讓R公司股權的前提下,馬某與投資者簽訂所謂的“股權轉讓”“股權代持”協議,假借增資擴股、轉讓股票的名義向100余名投資者募集資金1910余萬元,部分資金用于R公司經營活動。
2018年4月,馬某在R公司已停工停產、資不抵債的情況下,仍以上述方式,伙同羅某等人以每股13元的價格向400余名投資者募集資金9900萬余元。截至案發,未兌付數額共計1億余元。
2019年11月11日,安徽省亳州市公安局以馬某涉嫌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陳某敏等人涉嫌擅自發行股票罪移送起訴。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檢察院審查起訴過程中,與中國證監會安徽監管局就本案股權轉讓行為定性進行兩次會商研判,認定馬某與投資者簽訂的并非股票轉讓合同,實際上R公司股權未發生變化,投資者未得到任何股權,不符合擅自發行股票罪的犯罪構成要件。結合馬某等人許諾獲利、投資款用途、股權轉讓方式等方面綜合分析,最終認定馬某等人以股權轉讓為名向社會公眾募集資金,并承諾還本付息,構成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同時,2018年4月以后,在R公司已經停止生產經營、資不抵債的情況下,馬某仍然繼續通過虛假宣傳向社會公眾騙取投資款,屬于使用詐騙方法,以非法占有為目的進行非法集資,2018年4月后的非法集資行為已經構成集資詐騙罪。
2020年5月25日,安徽省亳州市人民檢察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對馬某等人提起公訴。
2021年12月21日,安徽省亳州市中級人民法院以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集資詐騙罪判處被告人馬某無期徒刑,剝奪政治權利終身,并處罰金人民幣五十萬元;判處被告人陳某敏有期徒刑十三年,并處罰金人民幣二十八萬元;以集資詐騙罪或非法吸收公眾存款罪判處其余3名被告人有期徒刑十五年至有期徒刑二年八個月不等,并處罰金。一審宣判后,部分被告人上訴,2022年8月22日,安徽省高級人民法院裁定駁回上訴,維持原判。
不斷提高自身防騙識詐的意識、能力
最高檢表示,近年來,金融投資詐騙案件頻頻發生,犯罪分子利用花樣繁多的金融產品、金融科技手段等名目,以所謂“穩賺不賠”“保本保息”“高額利息”為誘餌,借助社交軟件、網絡平臺等網絡媒介的放大效應,實施電信網絡詐騙、金融詐騙,且二者相互交織,不僅給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帶來嚴重影響,還對正常的金融管理秩序造成嚴重破壞,人民群眾反映強烈。
從檢察辦案看,金融投資詐騙犯罪分子通常利用社會公眾金融知識欠缺、投資獲利心切、風險意識淡薄等弱點,編造“高大上”的投資名目,營造周邊人員普遍獲利假象,烘托“機不可失、時不再來”的氛圍,將社會公眾一步步誘騙引入詐騙陷阱。社會公眾防范金融投資詐騙,關鍵是要不斷提高自身防騙識詐的意識、能力,履行好維護自身合法利益的“第一責任”,不被“高收益”所惑,不給詐騙犯罪分子可乘之機。
最高檢提示,金融投資騙局花樣不斷翻新,但套路基本相同。廣大人民群眾可以從案例中了解常見金融投資詐騙手法,從他人上當受騙的經歷中汲取教訓。提醒廣大金融投資者開展任何金融投資活動:
一是加強金融知識學習,熟悉投資的業務,不盲目相信他人的營銷推介;
二是堅持理性投資,提高風險意識,選擇與自身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投資項目;
三是提高對非法集資、詐騙等非法活動的警惕和識別能力,選擇正規的投資公司和渠道,警惕各類社交平臺的推薦活動,謹防通過來源不明的網站下載APP或投資相關產品;
四是謹記金融投資必然伴隨風險,堅決抵制“保本保收益”“高收益無風險”等噱頭誘惑。
(編輯 喬川川)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