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毛可馨
家在云貴高原的深山里,一間破舊老屋,幾畝薄田,種的苞谷只夠糊口,或許還有年邁的老人、患病的親人,生活能有什么出路?
在貴州省畢節市大方縣,曾有很多貧困戶經歷過如此處境。他們曾灰心過,日子在原地打轉,未來沒有盼頭。
近些年,大方縣的脫貧攻堅工作給村莊帶來改變。破碎的土地重新整理,種上適宜的經濟作物;村組間的路修出來,人與貨進出不再艱難;山里散落的村民搬到一起,住上簇新的房子……一樁一件村民們都有切身感受,而村干部則事事經手。
這其中有困難,有矛盾,甚至有犧牲,但貧困的循環逐漸被打破,腳下的路也有了方向。
陷入貧困
周小軍的生活在六年前墜入低谷。他是鳳山鄉店子村的村民,2014年遭遇車禍,頸椎三四節粉碎性骨折,傷勢影響到神經,從此再也干不了重活。出院后一年多里,他只能躺在石棉瓦蓋的老房子里養病。
這次意外耗散了家里所有的積蓄,前前后后二十多萬的醫療費,無疑是一個天文數字。“以前我種玉米,打零工,也就剛夠家里人吃飯。”周小軍說。
比經濟上的打擊來得更沉重的是心頭的負擔。“那時候連一百塊錢都借不到,人家覺得我不可能還得上。”周小軍躺著的時候總忍不住胡思亂想,“這個家庭會怎么樣?將來會怎么樣?我甚至做了去要飯的打算。當時感覺這輩子可能就這樣定格了。”
身體好些的時候,家里人幫周小軍做按摩、教他學走路,一個人在前面,一個人在后面,“比教小孩還費勁”。勉強能走路了,可是出路在哪里呢?
同樣琢磨著這個問題的還有星宿鄉重山村的蔣厚楊。他是家里唯一的勞動力,哥哥早年過世,嫂子改嫁,留給他兩歲多的侄兒,爸爸癱瘓在床13年,媽媽年紀也大了。蔣厚楊在村里討不到老婆,一個人拉扯大孩子。
“我早些年也跟著鄉親去浙江謀生路,沒有技術就只能在工地上做小工。后來爸爸的病越來越重,身邊離不開人,我兩三個月就要回家一次。工錢從一天三十塊做到九十塊,多少攢一點,路費就花掉了。”蔣厚楊回想起那段日子,連連感嘆艱難。
蔣厚楊家的老房子住了二三十年了,樓下圈牛,樓上住人。蓋房子用不上鋼筋,上層地板往下陷,就勉強用個木頭柱子撐上。墻沒有粉刷,磚塊裸露著,柴火爐兩邊熏得黑黑的。
蔣厚楊那時每天跑出去放牛,打理一下玉米地,問他日子有什么打算,他想不出答案。
看見曙光
貧困的生活突然有了轉機。
2016年,周小軍已經在灰暗的日子里熬了兩年。鄉里的幫扶干部找上門來,告訴他有一個易地扶貧搬遷的政策,鄉里的幸福二村安置點剛剛建好,房子是免費的,問他愿不愿意帶頭搬過去。
“當時很多鄉親不愿意去,不相信房子是免費的,還有各種傳言,說是叫村民去打工賣力的。”周小軍卻沒有猶豫,“別說是打工賣力,一天就給我十塊錢我都去。我家已經是這個情況了,還能比現在更差么?”
周小軍借了一輛三輪車,領著老婆和三個小孩,帶點鋪蓋和鍋碗瓢盆就來了。新房子是個兩層小樓,總共一百多平米,裝修都做好了,門口還有一小塊地可以種菜。周小軍沒有太多形容詞,就覺得真好,唯一的一句比喻是:“就像看到了一點曙光。”
社區旁邊有四百多個大棚,種植蔬菜和菌類。周小軍得到了一個管理滴灌系統的工作,每月工資2100元,緊巴巴的生活松了一口氣。
空閑的時候,周小軍總愛“嘮叨”幸福二村的鄰居們。“剛搬來的時候大家習慣不好,喜歡亂扔垃圾,還有人一天到晚喝酒睡覺。我就經常到他們家里坐坐,聊聊天勸一勸。剛開始工作難做,后來一兩個聽勸了,其他的人就會效仿。看到鄰居能買摩托車,自己也爭著去大棚上班,社區地面干干凈凈的,也就不好意思亂扔垃圾了。”
“嘮叨”得多了,周小軍還得到了一個“大管家”的稱號。2018年,社區招聘周小軍到居委會做主任助理,負責村民們的就業幫扶和社區衛生的工作。現在,周小軍一個月有1900元工資,老婆在鳳山小學當宿管員,每月工資1300元。再加上土地流轉入股,每年冬蓀、獼猴桃種植能有4400塊分紅。周小軍心頭的重負消失了,貧困的帽子摘下了。
在重山村,蔣厚楊也張羅起自己的新房子。老屋被評定為危房,政府補貼了一筆錢做改造。蔣厚楊通過縣里的就業培訓學到了水泥工的手藝,自己動手蓋新屋。
村里給蔣厚楊安排了護林員的崗位,在森林防火期要每天巡山做記錄,每個月800元工資。不巡山的時候就在周圍幫人蓋房子,一天能掙200多塊工錢。
蔣厚楊的侄子去黔南讀大專后,蔣厚楊的盼頭就在侄子身上,“就希望他好好念書,專升本我也支持,我現在做得了工,供得起。”
蔣厚楊的土地流轉給了村里的合作社,集中種植茶葉、藥材等經濟作物。重山村黨支部書記、主任黃順林對地里的寶貝如數家珍:“前年蔬菜種了400畝,天麻種了200畝,去年茶葉種了69畝……我微信里好幾個老板,朋友圈一發圖,他們就來買農產品了。”
每次村里開發新作物,黃順林就和黨支部、合作社一起帶頭種植。“村民們以前沒種過,要給他們做個示范,種出來、賣出去、分到錢,他們自然就愿意干了。”黃順林最近還打算種風竹,這是山里一種野生竹子,不用重新開墾土地,因地制宜就能增收,“竹筍味道鮮美得很”。
步履不停
像周小軍、蔣厚楊這樣的貧困戶曾有很多,各家條件相異,每戶難處不同。
對家家戶戶的情況最熟悉的人,要數村里的扶貧干部,謝都村原村主任陳永鳳就是其中之一。陳永鳳彝名索卓索瑪,意為美麗的杜鵑花。不幸的是,這朵花在上個冬天隨風飄逝。2019年11月27日,陳永鳳工作中突發腦溢血,經搶救無效去世,年僅50歲。
提起這件事,陳永鳳的同事李曉亮又紅了眼眶。“我們共事了十年,我剛來的時候都是陳永鳳帶我下村了解情況。她和我個頭差不多,我們是互相知道鎖屏密碼的那種好朋友,周圍人總說我們就像兩姊妹。”李曉亮說。
“有一年做農業普查,我們兩個坐在辦公室錄資料。陳永鳳說情況,我往電腦里輸,哪家有幾層樓、幾間房、門從哪個方向開、圈里養了幾頭牛、孕婦什么時候生孩子,這些她都清楚。”李曉亮回憶道。
在村里做工作,免不了產生矛盾與磕碰。陳永鳳和李曉亮去動員村民流轉土地,有村民認為流轉費太低,但規模種植要求土地連片,這工作必須做下去,“只能一趟一趟跑,實在不行還要找人幫忙勸,村里的人際關系都要摸得透徹。”
時間長了,陳永鳳在點點滴滴的工作中積累起信任與威望。有時碰到村民因為雞毛蒜皮的事情吵架,別人都勸不了,陳永鳳往那一站,事情就解決了。
不過,繁雜又精細的工作累及到身體。陳永鳳有遺傳性高血壓,每天要吃降壓藥,但耐不住經常熬夜加班。村辦公室里一直是繁忙的,村干部的微信消息三分鐘一條,電話十分鐘一個,時不時還有不會用手機的老人家親自過來交合作醫療保險。
2018年,陳永鳳曾出現一次腦出血,醫生叮囑她要休養一年。但她是最熟悉村工作的人,當時又是大方縣脫貧攻堅的關鍵時期,出院沒多久,陳永鳳又出現在了村辦公室里。
“天上的月亮圓又圓,陳永鳳做事好周全,陳永鳳做事做得好,我們老百姓好喜歡。”提到陳永鳳,87歲的老奶奶張恩秀隨口唱起來山歌。這里的山歌調子簡單,歌詞即興創作,承載著老百姓樸素的情感。
現在,還有許多像陳永鳳一樣的扶貧干部在村頭忙工作。2019年4月,大方縣退出了貧困縣序列,但村里發展產業、保障就業、衛生健康等等工作沒有停歇,村干部和村民們都希望生活的路再寬點、再遠點。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