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曉璐 邢萌 孟珂
◎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融資需求
◎從并購重組、再融資等多個方面推進制度創新,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更為靈活的股權激勵機制,為企業發展留住和吸引了大量核心人才,受到企業青睞
◎詢價轉讓制度滿足創新資本退出需求,避免減持沖擊市場,實現長期投資者與風險投資人的有序“接力”
◎發布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規則及配套業務指南,提升市場流動性、穩定性和定價效率
7月22日,科創板迎來開市三周年。三年來,科創板聚集了437家“硬科技”企業(不包括7月22日新上市的兩家企業),板塊總市值超5.5萬億元,服務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作用初顯;三年來,科創板公司估值優質優價,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三年來,科創板多項創新制度碩果累累,注冊制改革“試驗田”成果亮眼。
“平穩運行三年的科創板彰顯出資本市場注冊制改革的階段性成果。”興證資管首席經濟學家王德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從融資角度看,一批優質科創企業快速實現上市和發展,對于經濟轉型升級貢獻顯著;從投資角度看,科創板公司數量高速增長,質量優異,板塊內龍頭公司成為全市場核心資產;從制度改革角度來看,科創板率先試點注冊制,為推進全市場注冊制改革提供了寶貴經驗。
注冊制“試驗田”高效服務科創企業
謀定而后動。科創板立足于服務“硬科技”企業,落實好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注冊制,為科創企業量身定制上市、發行定價、并購重組、再融資、股權激勵等制度,為“硬科技”成長提供沃土。
三年間,科創板將這些制度從理論運行到實踐,在實踐中總結經驗、不斷完善,形成了與中國新經濟發展特征適配度更高的制度體系,走出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金融發展之路。
多元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滿足了不同類型、不同發展階段的科創企業融資需求。上交所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科創板累計受理818單IPO項目申請,注冊生效457單。437家企業上市,合計IPO募資額超過6300億元,平均每家募資14.56億元(剔除北交所轉板上市公司觀典防務),其中4家募資額超百億元。
從上市企業類型來看,上市時未盈利企業39家(9家已經摘U)、特殊股權架構企業8家、紅籌企業5家、第五套標準企業16家(有重復計算)。另外,還包括首家北交所轉板企業(2022年5月25日)——觀典防務。
“開放包容的發行上市條件和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透明高效審核安排,為科創板持續引入了大批高質量科創企業,形成了明顯的集聚效應,進而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高質量發展。”立信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伙人朱建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并購重組、再融資、股權激勵等制度創新運行穩定,效果良好,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截至7月21日,科創板累計受理6單并購重組項目,華興源創已經實施完成,沃爾德于7月11日提交注冊,另外,2單終止,2單處于審核中;累計受理79單再融資項目,46單注冊生效,27單為定增,19單為發行可轉債。
科創板靈活多樣的股權激勵機制,受到企業青睞。截至今年6月底,共有242家科創公司推出310單股權激勵計劃,占科創板公司總數的比例達56%,主要集中在新一代信息技術(尤其是集成電路)、生物醫藥和高端裝備領域。超過九成公司選擇第二類限制性股票作為激勵工具,平均折價46%,授予股份占總股本平均1.84%。
此外,注冊制下中介機構的作用愈加凸顯。自科創板注冊制改革以來,監管部門陸續發布多項規則,從監管、機構、市場三個維度提出重點工作任務,進一步督促中介機構歸位盡責。
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截至7月21日,59家券商參與科創板IPO項目保薦,其中5家券商保薦項目超過40單。
“科創板制度設計,使得中介機構角色發生變化,將投前、投中、投后責任和科創板公司的成長‘綁定’,有助于解決企業上市前過度包裝、上市后舊疾復發等問題,對企業進行全生命周期的呵護,進而提高企業‘可投性’。”創金合信基金首席經濟學家魏鳳春表示。
據記者了解,上交所正在積極探索一套“全流程、全環節”的保薦機構執業質量評價體系,評價內容覆蓋輔導驗收、發行上市審核、持續監管等項目保薦全鏈條周期,旨在通過觀察保薦項目的“成長”狀況,全面反映保薦機構的執業質量情況,獎優罰劣,促良好市場生態形成。
總體來看,三年來,科創板堅守板塊定位和建設初心,完善制度規則體系,強化市場化約束機制,改革取得了階段性成果,符合預期,同時也為全市場推進注冊制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
研發投入超2300億元 “硬科技”底色彰顯
“在科創板助力下,公司通過自身發展、外部兼并收購等方式,初步完成國內外戰略布局,率先在國內實現300mm大硅片規模化銷售。”滬硅產業執行副總裁兼董秘李煒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得益于資本賦能,公司突破關鍵核心技術,突破了300mm半導體硅片國產化率幾乎為零的局面,推進我國半導體關鍵材料生產技術“自主可控”的進程。
滬硅產業的案例正是科創板支持企業創新發展的一個縮影。
三年來,科創板吸納了一批處于“卡脖子”技術攻關領域的“硬科技”企業,以及具備關鍵核心技術的標桿企業,讓一批尚處在高研發投入階段的企業得以借助資本力量增加科研投入,增強企業創新能力。
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科創板企業研發投入逐年增長,2019年、2020年、2021年研發投入總額分別為535.63億元、681.51億元、891.75億元。今年一季度,437家企業研發投入合計213.88億元。研發投入總額超2300億元。
此外,專利數量也是科技含量的一大標志。同花順iFinD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統計口徑以本公司計算,437家科創板公司總計獲得87663件專利,平均每家公司為204件;其中發明專利數量多達66575件,平均每家公司達155件。
科創板已經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和戰略性新興企業聚集地,產業集聚效應顯著。截至7月21日,科創板集成電路領域企業有62家,占A股同類上市公司的“半壁江山”;生物醫藥行業企業93家,成為生物醫藥領域公司主流上市地;高端裝備制造產業99家,光伏、動力電池、工業機器人等產業鏈也已初具規模。
“科創板的設立,加強了金融市場對實體經濟轉型升級的推動作用,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再提速,孕育出越來越多具備競爭力、符合上市條件的科創企業。”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科創板引導資金向高新技術領域集中,為具備較強研發能力、成長性較強的前沿企業提供了進一步的融資支持,滿足了科創企業的發展需要,為企業研發新技術、為國家攻克“卡脖子”領域難題提供了助力,強化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促進了我國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完善。
中金公司研究部董事總經理李求索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科創板已經成為中國科創龍頭企業的聚集地,匯聚了一批規模較大、市場認可程度高、研發實力雄厚、盈利能力突出的科技創新企業,主要上市公司高成長、高研發投入、高凈利率的特征顯著,匹配長期價值投資的內在要求。
除了“硬科技”標簽,科創板公司還呈現出高成長性。從2019年至2021年,科創板公司營業收入復合增長率為28%,歸母凈利潤復合增長率為70%,增幅領先于A股其他板塊。截至7月21日,已有42家科創板公司發布2022年半年度業績預告,其中29家公司業績預喜,占比近七成。
李煒表示,“IPO募集資金成為公司發展的助燃劑,公司在研發上的持續投入,帶來了拉晶、切磨拋、外延、SOI等技術工藝上的不斷突破,這也給公司未來的發展帶來了更大的潛力和空間。”
南開大學金融發展研究院院長田利輝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在資本市場持續深化改革的大背景下,科創板應繼續發揮好“試驗田”作用,在制度建設方面進一步優化完善,進一步提升對“硬科技”企業的支持力度,持續推進科創板市場高質量發展。
改革未有窮期 創新步履鏗鏘
科創板開市三年來,在變中求新、新中求進、進中突破,蹚出一條跨越發展之路。
“作為我國注冊制改革的第一個試點,科創板三年來取得重大突破性成就。”申萬宏源首席市場專家桂浩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多元的上市條件提升了板塊包容度;二是持續完善的發行定價機制,提高了板塊市場化水平;三是以信息披露為核心將選擇權交給市場,提高了板塊活力和市場風險承受能力。
科創板自成立以來,堅守板塊定位,構建了以機構投資者為主體的新股詢價、定價、配售機制,創設詢價轉讓制度,落地做市商制度,加快創新資本的形成和有效循環。
2021年9月份科創板新股詢價機制優化以來,前期階段性的“抱團壓價”問題基本解決,新股定價效率明顯回升。中航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董忠云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詢價新規通過完善高價剔除比例、取消定價突破“四數孰低值”時需延遲發行的要求、加強詢價報價行為監管等內容,促進買賣雙方均衡博弈,遏制抱團壓價等行為,促使發行定價更加市場化。
科創板首創詢價轉讓制度,滿足創新資本退出需求,避免減持沖擊市場,轉讓價格最低可打七折,實現長期投資者與風險投資人的有序“接力”。截至6月底,科創板共有18家公司的24批股東通過詢價轉讓減持股份、存托憑證。轉讓股份占總股本比例均值為2%。詢價底價平均為前20個交易日均價的85%,總成交額達132億元,較好滿足了創新資本的退出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科創板開市三周年前夕,上交所發布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規則及配套業務指南,對做市交易業務作出更加具體細化的交易和監管安排。今年5月中旬,證監會正式發布《證券公司科創板股票做市交易業務試點規定》,就做市商準入條件與程序、事中事后監管等方面作出規定。
“科創板開市三周年之際,做市商制度通過持續雙邊報價創造流動性,激發市場活力,推動科創板高質量發展。”董忠云表示。
7月22日,科創板首批25家上市企業的首發原股東限售股解禁。截至7月21日,11家公司控股股東、實控人、大股東宣布自愿延長鎖定期或承諾不減持,對應市值達到850億元,占7月22日當天首批25家公司理論解禁市值超四成。
“靈活的交易安排和詢價轉讓制度有助于更好滿足不同投資者的差異化交易需求,而做市商制度的引入可以在穩定市場需求的同時,增加市場流動性、穩定性,提升市場定價效率。”朱建弟表示。
“通過一系列制度創新,科創板開市三年來穩定運行,為科技創新企業提供融資支持,為全面實行注冊制打下良好基礎,也為我國經濟轉型和高質量發展提供助力。”董忠云表示。
改革未有窮期。談及科創板如何秉承創新底色、深化市場改革,朱建弟認為,在制度創新方面,科創板可以考慮繼續優化上市標準和審核安排,提升再融資安排的靈活性,以進一步提升科創板的吸引力。在產品創新方面,科創板可考慮進一步加強與市場各方的合作,推動ETF產品創新,包括圍繞科技創新、ESG綠色雙碳等主題豐富金融產品供給。
桂浩明認為,科創板需要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把好出入口關,吸引更多符合條件的優質公司上市融資,同時也應促使劣質企業加速出清,促進優勝劣汰,推動形成“有進有出,能進能出”的良好市場生態。
三年征程,科創板將再起航,揚起創新的風帆,夯實制度根基,豐富產品供給,吸引更多的科創企業,形成推動科技創新發展的強大合力。
展望未來,科創板“試驗田”功能將持續發揮,續寫國內資本市場改革創新發展新篇章。
13:27 | 創業板公司延續去年增長態勢 2025... |
10:13 | 上市公司年報披露收官:近五成公司... |
23:23 | 2024年度深市上市公司業績穩中有進... |
22:27 | 以點帶面 穩鏈強鏈 2024年度科創... |
22:26 | 出口含“新”量更足!滬市主板公司... |
22:23 | 證監會公布《證券期貨業統計指標標... |
21:59 | 基礎穩、韌性強 滬市主板公司2024... |
21:52 | 澄天偉業:第五屆監事會第三次會議... |
21:52 | 錦波生物:第四屆董事會第十次會議... |
21:52 | 中遠通:第三屆董事會第三次會議決... |
21:52 | 迪森股份:第九屆董事會第一次會議... |
21:52 | 天力鋰能:第四屆監事會第十次會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