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琪
日前,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局長李云澤在第十四屆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將緊抓恢復和擴大有效需求這個關鍵,持續優化和改善金融服務”。具體舉措包括加大新型消費和服務消費金融支持,促進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大宗消費等。
李云澤的上述講話,實際上對金融機構力促大宗消費提出了更為細致的要求。從金融角度出發,恢復和擴大有效需求就是要切實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的有效性。金融機構應充分發揮金融對消費的促進與撬動作用,進一步激發居民的消費意愿和消費潛力,助推消費升級,加大新型消費支持。
恢復和擴大有效需求
是關鍵一招
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5月份制造業PMI回落0.4個百分線至48.8%,連續兩個月處在榮枯線以下,并且該數據已降至年內最低水平。5月份非制造業PMI為54.5%,低于上月1.9個百分點。作為經濟運行的先行指標,PMI指標的回落表明需求不足仍是經濟復蘇的主要掣肘。
談及當前經濟恢復的基礎不牢,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我國經濟仍處在恢復發展之中,但恢復的基礎仍不牢固,內需不足問題較為明顯,特別是消費需求尚未恢復到位,制約經濟的總體好轉。
消費是最終需求,也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性動力,必須作為關鍵一招來抓。劉向東認為,在全球經濟放緩和外部需求走弱的背景下,推動經濟運行整體好轉,關鍵還是要加快恢復和擴大有效需求。同時,擴大國內消費需求還要從多方面下功夫,既要促進服務消費的自然反彈,推動新型消費健康發展,也要穩住汽車等大宗消費,引導社會資本擴大相關領域供給,增強消費對經濟發展的基礎性作用。
著力推動消費結構
綠色轉型升級
一直以來,汽車、家電、家居、餐飲被稱之為消費領域的“四大金剛”,在我國占消費總量的四分之一。因此,恢復和擴大消費,“四大金剛”自然是重要抓手。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在李云澤的講話中被重點提及,也是邏輯使然。
光大銀行金融市場部宏觀研究員周茂華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從近幾個月的宏觀數據看,國內商品消費復蘇節奏偏緩,尤其是部分耐用品消費偏弱。汽車、家電等大宗商品具有產業鏈長、帶動力強的特點,支持及促進這類大宗消費,對提振消費至關重要。
周茂華進一步表示,促進新能源汽車和綠色家電等消費,對推動綠色消費,促進綠色發展意義重大。另外,建議進一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持續優化消費市場環境,并為滿足百姓消費升級的需求不斷提供中高端供給。
劉向東認為,在擴大消費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消費升級、優化消費結構,已成為當前經濟恢復基礎不牢下擴大有效需求的著力點。
發展消費金融、創新信貸產品
已是時不我待
今年二季度以來,全國多地紛紛出臺各項促消費政策舉措,其中不乏對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消費等的“定向支持”。
比如,江蘇省無錫市人民政府辦公室印發《無錫市2023年度促進新能源汽車推廣消費的若干政策措施》,在新能源乘用車促消費活動等四個方面部署了10條政策措施;天津市商務局等13部門出臺《天津市關于促進綠色智能家電消費的若干措施》,引導低碳、綠色、節能、環保、智能、時尚的家電產品更新迭代,促進家電消費市場的繁榮發展。
在一系列的支持舉措中,金融支持都是必不可少的。以近期商務部辦公廳發布的關于組織開展汽車促消費活動的通知來說,在“百城聯動”汽車節的活動安排中就提出,要強化購車優惠政策支持,加強活動經費、場地等保障,協調推動地方、企業等出臺支持汽車消費的針對性政策舉措,充分發揮地方財政資金作用,鼓勵金融機構出臺汽車信貸金融支持措施。
談及金融業如何進一步發力促進新能源汽車、綠色家電等大宗消費,周茂華建議,金融機構可進一步豐富大宗消費金融產品,給予大宗消費信貸方面支持的同時,與相關銷售終端網點、廠家協同開展促銷或以舊換新等。
在劉向東看來,一方面,金融機構要加大對消費設施和場景建設的資金供給,加大對新能源汽車等大宗消費的信貸支持;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也要積極發展消費金融,創新信用貸款產品,設計專屬中長期消費信貸產品,合理降低消費金融成本,提升移動支付便利度等。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