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日,受到美股下跌影響,投資者擔憂情緒蔓延,亞洲和歐洲股市普跌。亞太區主要股指跌幅達到2%-4%,創下多年來最大單日跌幅;多數歐洲主要股指盤中跌幅也超過1.5%,今年以來累計跌幅進一步擴大。分析人士指出,全球經濟增長速度放緩、強勢美元等因素,將對貨幣及財政表現較弱的經濟體產生深遠的影響。
內外因素導致亞歐股市普跌
11日,亞洲主要股指大跌。日經225指數跌3.89%,韓國首爾綜指跌4.44%,泰國證交所指數跌2.26%,新加坡基準股指跌2.69%。截至北京時間11日19時30分,英國富時100指數下跌1.62%,法國CAC40指數下跌1.61%,德國DAX指數下跌1.23%,歐洲斯托克600指數下跌1.61%。
目前市場主流觀點認為,加息是導指致美股下跌的背后原因,而隨后引發的資金外流則是導致亞洲和歐洲股市不濟的“黑手”。當前亞歐股市多數仍處于相對高位,需要調整也是一個共識,未來如果美國加息預期以及其它負面因素不發生改變,本輪全球范圍的股票市場調整仍將持續,尤其是此前處于高位的股票市場。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拉加德表示,大型經濟體的央行間彼此行動并不同步,這加速了資本外流。雖然她不會對單日變動置評,但從各國股市整體看處于相當的高位。
盛寶資本市場策略師EleanorCreagh分析指出,導致美股乃至隨后亞洲和歐洲市場出現暴跌是許多原因推動的,例如能源價格上漲,加息導致資金成本上揚、流動性萎縮,部分企業利潤壓縮等,這些影響已經開始蔓延。
無需過度悲觀
分析人士指出,IMF在10月發布的《全球經濟展望》中發出了警告,將2018年和2019年全球經濟增長預期下調0.2個百分點,將貿易增長預期下調超過0.5個百分點,這引發市場對未來經濟增長的擔憂。但從中長期看,投資者無需過度悲觀。
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指出,2018年,地緣政治風險的風險釋放開始“逆序傳導”,其金融沖擊從新興市場向歐洲和美國循序擴散,漸次引致新興市場貨幣危機、歐洲經濟減速和美股美債變盤。從長期趨勢看,危機回潮具有清晰的內生邏輯,意味著這一輪市場調整具有客觀必然性,短期內也難以迅速結束。但過度悲觀也有失理性,在全球風險實現閉環的背景下,政策變局向著正面演化的概率也正在悄然上升。
瑞銀在最新報告中指出,目前來看,“牛市”僅是回調,并未結束。以美股為例,預計第三季度美國企業每股收益將增長23%至24%,與前兩個季度類似,這將有助于市場快速消化利率上升的影響。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2031700網站電話:010-84372800 網站傳真:010-84372633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