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吳奕萱 見習記者 鄔霽霞
近年來,A股市場新面孔越來越多,一方面IPO持續快速核發,另一方面上市公司更名現象頻繁出現。2022年1月21日起,永高股份正式更名為公元股份,A股公司更名又添一例。據東方財富Choice數據顯示,2021年共有89家A股公司選擇主動更名。進入2022年以來,已有6家主動更名。
作為上市公司重要的無形資產,名字往往代表著企業的品牌形象。維持名稱的長期穩定,進而加深輿論心中的品牌認同感,對企業長遠發展無疑是更有利的。那么,是什么原因讓A股公司頻繁更名呢?
《證券日報》記者通過梳理發現,上市公司更名原因主要有以下幾種;一類是由于實施資產重組,導致主業變更,從而更換新名,如浙江廣廈更名為東望時代,華通醫藥更名為浙農股份,多喜愛更名為浙江建投等;一類是為了突出主業或新業務的品牌而改變名稱,如永高股份更名為公元股份,金科文化更名為湯姆貓等。
上市公司更名只是表象,背后折射出的是公司對自身發展戰略的全面調整。只是這種調整對公司來說,究竟是好是壞,還有待市場來驗證。
全聯并購公會信用管理委員會專家委員、CDO聯盟征信專委會秘書長安光勇告訴《證券日報》記者:“上市公司更名本身,并沒有對錯,而且法律上也沒有不允許更名的相關規定。但這并不是一個‘一本萬利’的好生意,需要根據自己的需求來慎重考慮。通過更名帶來的利益(如股價的上升),從長遠的角度,很難覆蓋因客戶離開所帶來的損失。因為更名后,會給自己的客戶(包括潛在客戶)帶來一些混亂,導致一部分客戶流失,因此,企業不得不花更多時間、精力和資源來重新搭建品牌和知名度等。”
“當然,對于一些特定的行業(如互聯網等)可能會有一些例外。因為互聯網領域發展很快,產品的更新換代也非常快,如果企業恰好用初期產品名來起名,就可能出現不得不更名的局面。臉書(Facebook)更名為Meta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通過元宇宙的風口,臉書(Meta)的這個更名戰略至少目前看來是非常成功的。”安光勇說道。
值得注意的是,也曾有部分公司為了“蹭熱點”、炒作股價而輕易更換名字。多倫股份(現名為巖石股份)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其曾經趁著P2P概念大火,宣布改名為“匹凸匹”,但實際并未開展P2P業務。港股信陽毛尖也是“蹭熱點小能手”,2018年至今已改名5次,而且基本都與資本市場上的熱點相關。
看懂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程宇認為,市場上確實流行一股“蹭熱點”改名的風潮。這類公司往往是希望通過把名稱改到時下流行的熱點風口上,讓股價上漲。如果明顯為了炒風口而改名,其背后大概率會有投機動作。所以,發現有這種情況時就需要嚴密注意其背后的投機操作。
浙江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錢向勁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上市公司熱衷于蹭熱點式的更名現象,實際上還是為了吸引市場的關注,其主營業務以及經營方向卻并未發生本質上的變化,由此容易引起市場的誤判。對這種現象,在牛市行情中,更容易產生不良的影響,當風口過去或牛市告一段落之后,市場也會逐漸回歸理性,并對上市公司的自身價值重新認識,改個名字蹭熱點的上市公司,終究還是難逃價值回歸、漫漫熊途的過程。”
(編輯 張偉 上官夢露)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