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許潔 見習記者 寇佳麗
人瑞人才聯合德勤中國最新發布的《產業數字人才研究與發展報告(2023)》指出,當前數字人才總體缺口約在2500萬-3000萬,整體數字人才供不應求的同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領域的人才需求更加旺盛。
“一方面,數字化人才供應總量不足,總體缺口大,但市場供給能力不足1000萬。另一方面,企業數字化轉型對人才的素質模型提出新的標準和要求,以前看中垂直領域的知識技能,如今更看重人才的綜合素質。”人瑞人才創始人、CEO張建國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企業希望人才既具備硬性的數字化專業技能,又有很好的創新能力和問題解決能力,但現有數字化人才的整體能力與此仍存差距,導致結構性失衡問題出現。
“數字人才市場供需結構性失衡,也與人崗未能精準匹配有關系。供需匹配不精準導致數字人才找不到對口崗位,企業找不到合適人才。”智聯招聘執行副總裁李強對《證券日報》記者分析說。
企業偏好兼具專業背景和數字化能力的復合型人才,期待吸納教育水平高、工作經驗多的數字人才。
拉勾招聘聯合創始人、CMO鮑春華告訴《證券日報》記者:“2023年一季度,企業對于工作經驗的需求主要以1-3年、3-5年以及5-10年工作經驗為主;當季,企業對10年以上工作經驗的崗位需求同比增長2%。”
智聯招聘提供的數據則顯示,41.2%的受訪企業表示在數字化轉型方面缺乏具有專業背景的人才,排名居各選項之首;前沿領域技術崗位要求的TOP20技能中既有C/C++、Java、PHP、Linux等通用技能,也有具備自身特性的專業技能。
“有些企業還希望畢業生在具備理工專業基礎知識的同時,具備一定外語能力,”李強這樣說,“行業尤其急需掌握日語、漢語或德語的數字人才。”
一方面,對數字人才的龐大需求印證了中國數字經濟的良好發展勢頭。2022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達50.2萬億元,總量穩居世界第二,同比名義增長10.3%。中國信通院預測顯示,到2025年,我國數字經濟規模將超60萬億元。這意味著,未來,數字人才缺口可能持續擴大。
另一方面,中國數字人才培養以高校為主、職業培訓為輔,但當下缺口更多體現在缺乏相關領域具備高端技能或綜合技能的人才,難以通過畢業生這一群體來滿足實際需求。
對于數字人才供需錯配,張建國指出,要堅持短效機制與長效機制結合,加快構建數字化人才生態鏈。“學校、社會培訓機構和綜合性實訓基地等,要致力于對學生群體的實用性技能提升;企業要運用多種用工模式,充分發揮市場決定性作用,多渠道解決數字化人才供給問題。”
他認為,未來可以從培養體系和保障機制等方面入手,推動高校教學內容更密切聯系產業實際,暢通“產學研”合作;為“育才方”與“用才方”創造更多對接機會;提升企業在職后培養環節的主動性,充分支持人才對前沿技術的跟蹤學習。
“人才需要努力提升自己,獲得更多市場所需、有競爭力的技能。全社會要共同努力,推動經濟發展從而釋放更多就業崗位。同時,招聘平臺也要利用自身專業和技術優勢,提高人崗匹配精準度。”獵聘相關負責人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
(編輯 孫倩)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