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活,經濟活;金融穩,經濟穩。經濟興,金融興;經濟強,金融強。經濟是肌體,金融是血脈,兩者共生共榮。”2019年初,習近平總書記對金融與經濟關系的最新定位,拉開了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序幕,這也成為上半年財經領域最熱的關鍵詞之一。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共生共榮,體現的是金融供給與經濟發展需求的適配性。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在前幾年金融強監管、防風險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改革內涵,將防風險與調結構有機結合。結構的調整主要體現在大力發展資本市場,提高直接融資比重;與此同時,調整現存的龐大間接融資結構,構建多層次、廣覆蓋、有差異的銀行體系,強化金融供給的普惠性。因此,可以看到,科創板和普惠金融都代表著上半年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結構調整的成果。
改革是項慢工程,也是個長期任務。展望下半年,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仍會穩妥推進,不少分析人士預計,當前我國經濟增長面臨下行壓力,宏觀政策有望繼續強化逆周期調節,保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繼續加大對民企、小微企業的金融支持,并穩步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
求解民企小微融資難題
去年受經濟面臨下行壓力、信用債“爆雷”、市場風險偏好下降等影響,民企融資環境一度惡化。政策層面及時反應,出臺了一系列紓困民企、小微融資環境的政策“組合拳”,尤其是讓國有大行發揮“頭雁”作用,并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明確“國有大型商業銀行小微企業貸款要增長30%以上”,普惠金融成為當前大中小型各類銀行共同聚焦的業務增長點。
央行近日公布的最新數據顯示,截至5月末,全國普惠小微貸款余額10.3萬億元,同比增長21%。5家國有大型銀行對普惠性小微企業貸款比去年底增長23.7%,已完成了全年計劃的大部分,平均利率4.79%,比去年全年下降了0.65個百分點。
央行金融市場司副司長鄒瀾表示,對國有大行設定小微企業貸款增速目標,是想發揮大行的“頭雁”作用,依托它的資金、規模、網點優勢加大信貸投放,通過擴量降價帶動降低全社會小微企業融資的綜合成本,將短期行為轉化為長期成果。同時,要持續發揮股份制銀行的業務優勢和技術優勢,有效發揮城商行、農村金融機構貼近地方、管理靈活的本土優勢,積極發揮民營銀行、互聯網銀行的場景和模式優勢,引導在組織架構、內部管理、服務效率等方面形成各自的特色。
扭轉金融機構對政府信用的依賴和“壘大戶”傾向,提高金融供給的普惠性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應有之義。銀保監會主席郭樹清在今年兩會期間就曾表示,解決好對小微企業和民營企業的貸款、信貸支持和金融支持,是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最重要的組成部分。
不過,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曾剛指出,普惠金融發展不能單靠銀行之力。客觀上,普惠金融客戶的信用風險相對較高,在這種情況下,銀行還要以比較低的成本放貸,就無法實現風險覆蓋。對銀行來說,基于數字普惠新業務模式創新,通過不斷迭代,去尋找長期可持續的業務發展模式。從外部環境看,需要建立一個完善的支撐體系來促使銀行業在普惠金融領域可持續發展,包括公共資金對銀行的超額風險進行分擔,也需要監管政策、貨幣政策進一步引導,降低小微客戶的成本。
強監管防金融風險回潮
整頓金融亂象、“拆彈”影子銀行、金融去杠桿……防范化解金融風險成為最近兩三年金融領域的主旋律。進入2019年,盡管面對著外部環境的波譎云詭和國內經濟下行壓力的加大,輿論一度預期金融強監管會邊際放松,去杠桿會暫緩。然而,從市場運行半年的結果看,強監管正成為常態化,金融防風險依舊任重道遠。
國務院副總理劉鶴近期在陸家嘴論壇上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后,我國金融體系積累了一些風險,這是正常的。目前正處于水落石出的階段。我們按照依法依規的原則,正在穩妥、果斷、細致、專業地處理這些風險和隱患。
郭樹清在論壇上也特別指出,目前國際上出現的放松監管使影子銀行回潮的趨勢,需要引起我們的高度警惕。要堅決防止結構復雜產品的死灰復燃,提高資金使用效率,解決好脫實向虛問題,下大力氣清理金融體系內部的空轉資金。要讓違法違規者及時受到足夠嚴厲的懲處,監管部門必須敢于斗爭,嚴格執法。
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認為,如果認真分析我國宏觀杠桿率以及各個部門杠桿率的水平及其演變,就會認識到,在我國去杠桿的任務遠未完成,它已經成為長期任務。由于高杠桿幾乎構成一切金融風險的淵藪,去杠桿必須“警鐘長鳴”。
以改革提升
金融體系適配性
今年初開始發力的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將是未來幾年金融業的變革主旋律,可以預見,下半年金融領域發展的基調仍會延續上半年的趨勢。不少分析指出,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的背景下,宏觀政策將加大逆周期調節力度,維持流動性的合理充裕,進一步加強對民企、小微的融資支持,并穩步推進金融業對外開放。
“下半年經濟下行壓力還是相當大的,4、5月份的宏觀經濟數據已有所顯現。因此,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都有可能作出調整,宏觀政策會邊際放松,但不僅僅是小幅放松,預計會有更直接的逆周期調節政策出臺。”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資深經濟學家周景彤稱。
周景彤表示,當前“穩增長”仍是中國貨幣政策的重心,且民營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仍未根本解決,需要貨幣政策加大逆周期調控力度。一方面,運用好結構性貨幣政策工具,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另一方面,降息的必要性上升,更加注重引導銀行貸款基礎利率下行。
6月26日的國常會上部署了新一輪支持民企、小微企業融資的一系列重磅舉措,包括進一步降低小微企業融資實際利率的措施,決定開展深化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部署支持擴大知識產權質押融資和制造業信貸投放等。民生銀行首席宏觀研究員溫彬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當前進一步強調對民企、小微的融資支持非常必要和及時,在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外部存在較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為確保國內經濟保持平穩健康發展,支持民企、小微企業融資將在下一階段經濟穩增長中發揮至關重要的作用,預計未來民企、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的問題會有實質性的改變。
一大行普惠金融部人士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從去年以來大行發揮普惠金融帶頭作用的效果看,大行的加入對平抑小微企業融資價格、加強資金供給的作用非常明顯。當前普惠金融支持政策較為頻繁,但下一步要更多考慮政策之間的協調配合,通過政策“齊步走”整體推動普惠金融發展;此外,除了金融支持外,還要多端發力,尤其是政府公共信用體系的建設和法治環境的改善對發展普惠金融不可或缺。
此外,防風險與金融業對外開放也會繼續穩妥有序推進。正如劉鶴所說,將注重把握好處置風險的力度和節奏,在精準拆彈的過程中,要堅決阻斷風險跨市場、跨區域的擴散和傳染;進一步加快改革開放,尤其在市場準入、平等競爭、保護產權等方面加快改革。
進入下半年,銀行業保險業新12條對外開放舉措、富時羅素9月正式公布是否將中國債券納入富時世界國債指數等對外開放大事件值得期待。工銀國際首席經濟學家程實表示,金融市場的多層次建設和多渠道開放,將增強對外部風險的抵御能力。中國金融體系的穩步改革,將在未來形成顯著的“穩定器”作用。當前中國經濟和金融體系正在形成類似的紅利共振,未來20年間有望對國際資本產生持續而強勁的吸引力。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