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速擴大有效需求
中國證券報:當前經濟已經呈現出良好趨勢,未來主要的不確定性因素會有哪些?當前應如何有效挖掘釋放內需潛力?
劉元春:當前經濟在疫情阻擊戰取得階段性勝利和復工復產超預期完成的基礎上,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但未來依然會面臨較大的不確定性,主要來自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全球疫情蔓延仍存較大不確定性。在沒有全面了解疫情機理和掌握有效治療方法之前,未來1年至2年全球經濟最大的不確定性依然來自疫情的蔓延。
二是在疫情、地緣政治、貿易保護主義等多重因素沖擊下,世界經濟與金融的變異將與世界疫情共同構成我國外部環境最大的不確定性。
三是對于當前供需缺口認識不足,需求擴張政策難以得到有效落實。
四是在疫情沖擊下,可能導致部分傳統性救助政策和刺激政策失靈,并可能引發后遺癥。
當前首先要在戰略上保持穩中求進、以保促穩、強化底線管理的原則,以民生為導向、支撐擴大內需,以內部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快速擴大有效需求,以穩定中國經濟基本盤。其次要采取一系列舉措有效挖掘釋放內需潛力:一是全面對沖疫情帶來的不確定性,提振各類經濟社會主體信心;二是利用民生體系改革和建設,加速構建后小康時代的社會安全網;三是大力發展無接觸經濟和數字經濟,減少疫情沖擊,利用新基建、數字經濟補貼等計劃加快相關領域潛在消費和投資的轉化和擴大;四是有效啟動前期部署的各項市場化、法治化和對外開放的改革規劃,加快民營經濟投資的提振;五是提前規劃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在穩定中等收入群體消費的基礎上,擴大各類服務和新型消費;六是在穩外貿的政策作用下,進一步挖潛新興經濟體的出口和投資市場。
調動社會資本投資積極性
中國證券報:在“兩新一重”建設推進過程中,應警惕哪些問題?目前投資新基建項目的配套資金從哪兒來?如何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的活力和積極性?
劉元春:新型基礎設施建設、新型城鎮化建設和重大工程建設是今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提升投資的方案,在推進工作中必須警惕以下幾個問題:一是從總體上講,不能“大車走老路”,按照老辦法來實施“兩新一重”,“要用改革的辦法,要經過科學論證,按規律辦事,不留后遺癥”;二是必須強化統一規劃、特別是要強化空間規劃,防止重床疊屋,把“兩新一重”應分離開來理解和實施,讓不同部門在沒有協調的情況下進行規劃實施,會導致出現重復建設和不配套建設的問題;三是必須通過PPP、基礎設施信托投資基金(REITs)以及特殊經營體等改革,健全市場化投融資機制,支持民營企業平等參與,有效平衡政府與市場的關系,調動社會資本的投資積極性和參與度。
新基建與舊基建在建設、使用和營運方面有很多差異,因此在資金來源方面應不斷進行創新探索。一是對于新基建進行有效分類,針對信息基礎設施、融合基礎設施和創新基礎設施三方面在資金融通上的不同屬性進行融資方案匹配;二是總結舊基建的PPP實施經驗,加快推進PPP模式在新基建領域的應用;三是創新運用REITs;四是設立專門的新基建投資信托計劃或者投資基金,允許信托機構從單一項目入手,提供長期債權資金;五是允許保險資金在融資工具創新的基礎上參與投資新基建項目,以解決基金資金期限和項目建設運營期限不匹配的問題;六是要根據新經濟的特征來創新資本市場服務體系,提供股權投資工具或項目配套資本金,充分發揮科創板作用,積極推動在新基建領域比較成熟的企業上市;七是進一步發揮開發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的作用,通過發行新基建專項債券、設立新基建專項貸款等途徑展開融資;八是大力發展普惠金融、供應鏈金融,拓展知識產權、應收賬款等新型抵質押方式,探索收益權質押融資,發展能效融資、綠色債券、綠色基金,支持工業智能化、綠色化發展。
保持財政政策彈性
中國證券報:下半年,積極財政政策如何做到對癥下藥、精準施策?
劉元春:一是必須對于目前的經濟下行壓力進行深入研究和系統分解,把握清楚哪些沖擊是疫情帶來的,哪些是趨勢性結構性的,哪些是周期性的,不能在沒有充分定性和定量分解的前提下就進行全面的簡單財政擴張。
二是必須把握不同階段和不同時期經濟面臨的主要矛盾,積極財政政策必須根據這些不同階段矛盾來進行具體安排。比如在企業全面復工復產之后,必須針對市場有效需求缺口擴大的問題,快速加大對于大型項目、關鍵投資以及消費扶持等領域的資金投放和扶持。
三是必須根據財政政策落實的項目、領域和速度,對貨幣調控進行相應調整匹配,防止資金數量和成本帶來的問題。
四是國債通過特殊轉移機制向基層直達,必須進行機制體制創新,要求基層政府在疫情救助、基層資金補充、民生建設以及項目啟動等方面進行科學統籌規劃,防止因能力不足而帶來的財政資金錯配。
五是必須保持財政政策的彈性,在底線管理的同時具有應對各種突發事件的機動性和可調整的空間。
中國證券報:在貨幣政策操作上,央行下半年會如何調整?
劉元春:央行近期政策調整,是為了應對目前短端利率過低引發各種問題的短期安排,并不代表貨幣政策轉向。下半年,為了配合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和各類大項目開工,貨幣政策會按照政府工作報告和國務院常務會議的布局,進行數量和價格上的進一步靈活適度調整。一是M2增速和社會融資增速將隨著名義GDP增速在三四季度明顯反彈而進一步提升;二是通過降息降費等方式落實金融向實體經濟讓利1.5萬億元的要求;三是進一步創新各種工具加強貨幣政策的結構性和直達性效果;四是加強宏觀審慎監管,在提高逆周期調節的同時,對脫實向虛和金融泡沫化傾向進行專門治理。
從6月初出臺的兩大直達實體經濟貨幣政策工具來看,直達性貨幣政策所涉及的資金面達到4.7萬億元左右的規模,考慮到實際落實的情況,央行很可能進一步創新直達工具,進一步拓展直達實體經濟的貨幣政策空間。
中國人民大學副校長劉元春近日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專訪時表示,當前要以內部經濟大循環為主體,快速擴大有效需求,穩定中國經濟基本盤,要采取一系列舉措有效挖掘釋放內需潛力,防止各類謹慎性儲蓄大幅上升,同時,應提前規劃中等收入群體倍增計劃,在穩定中等收入群體消費的基礎上,擴大各類服務和新型消費。
劉元春認為,“兩新一重”建設必須強化統一規劃,特別是要強化空間規劃,防止重床疊屋。財政政策方面,要把握不同階段面臨的主要矛盾,積極財政政策須根據不同階段矛盾來進行具體安排。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