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殷高峰
扣非凈利潤從2012年至今連續虧損的標準股份在2021年的業績依舊不理想。
4月28日,標準股份發布的2021年年報顯示,去年公司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約為-9467.91萬元。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扣除非經常性損益后的凈利潤-7894.05萬元。
“標準股份2021年業績虧損,主要是因為應收賬款無法收回計提信用減值損失造成的。”戊戌資產合伙人丁炳中博士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業績虧損背后卻是多年來公司經營管理的不足造成市場萎縮,以至于主業連年虧損。
主業十年連虧
標準股份虧損的背后,卻是行業的蓬勃發展。
來自中國縫制機械協會統計的百家骨干整機企業數據顯示,2021年全年工業總產值258.07億元,同比增長57.16%??p制設備產量全年產量933萬臺,同比增長59.61%。其中,工業縫紉機全年產量653萬臺,同比增長71.25%。
“標準股份是我國主要縫制機械設備制造企業之一,其下游是服飾、箱包、家具、汽車內飾等產業。隨著時代的發展,消費的升級,服飾、箱包、家具等消費品行業進入了高級定制,以及個性化需求旺盛的階段,但是標準股份主業卻多年虧損。”丁炳中稱。
《證券日報》記者查閱標準股份歷年來的年報發現,從2008年開始,標準股份的盈利能力便開始出現下滑,尤其是從2012年至今,標準股份的扣非凈利潤連續10年為負,主營業務經營持續乏力。
“產品競爭力不足是因素之一。”丁炳中表示,標準股份近十年以來缺乏有競爭力的產品,更多的是在不斷“吃老本”,“產品競爭力不足,管理層缺乏戰略性布局,市場和營銷方面制度老化,使得其產品在新增客戶方面遠遠落后于同行。”
盡管主營業務長期虧損,但公司通過賣地賣房、政府補助、委托理財等各種手段,保證了業績未出現連續2年虧損的情況,從未“披星戴帽”過。
梳理最近幾年的年度報告,就可以一窺其中的端倪:
其2020年年報顯示,2020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扭虧為盈,盈利約1.41億元。其中公司部分土地使用權被政府有償收儲,產生非經常性損益為1.6億元。
公司2018年年度報告顯示,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2837.17萬元,同比實現扭虧為盈,主要因公司位于西安市蓮湖區紅光路22號的39.782畝土地使用權被政府有償收儲導致非經常性損益增加。
或現曙光?
通過買地買房等實現盈利并不是長久之計。
2020年9月份,作為西安國資改革的重要舉措之一,西安市國資委決定將西安工業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持有的中國標準工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標準集團”)100%股權無償劃轉至陜西鼓風機(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鼓集團”)。
標準集團為標準股份的控股股東。對于此次股權劃轉,標準股份稱,此次無償劃轉完成后,陜鼓集團成為間接控股股東,公司的控股股東不變,仍為標準集團,實際控制人仍為西安市國資委。
“將標準集團劃轉給陜鼓集團,對西安的國資改革具有積極意義。”西安朝華管理科學研究院院長單元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通過組織創新之后,如何在資本創新、產品創新、技術創新、市場創新等方面有所作為,是需要關注的重點。
“從年報中的一些財務指標來看,公司已經出現了一些變化。比如營收的增長。”財稅專家、西安交通大學管理學院特聘教授仝鐵漢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供應鏈業務占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的60.63%,供應鏈業務的增長是公司2021年度營業收入增長的主要原因,這意味著公司的業務結構已經發生了變化。
根據年報,公司近兩年來轉變思路,踐行以環境與服飾領域系統解決方案為圓心,為用戶提供設備、工程、運營、服務、金融、供應鏈、智能化等七大增值服務的“1+7”業務模式。
供應鏈業務帶動了公司的增長,但虧損也源于此。標準股份稱,業績虧損主要是供應鏈業務部分逾期應收賬款計提大額信用減值損失所致。
在仝鐵漢看來,一家公司計提大額的壞賬準備,剔除不當計提的因素外,意味著在營銷管理方面如銷售政策、價格策略、客戶選擇、合同簽訂、信用政策、結算方式等方面還具有一定改進和提升的空間。
另一個值得關注的數據是公司去年的財務費用同比增加450.98%。“強化資金管控,降低財務費用,也會增加企業利潤。”仝鐵漢稱。
同天發布的一季報顯示,公司第一季度營收約4億元,凈利潤虧損約855萬元,上年同期為虧損1508.2萬元,虧損幅度收窄。
在國資改革等因素的推動下,標準股份何時實現主業盈利,有待市場的檢驗。
(編輯 孫倩)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