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雯珊 劉釗
5月9日晚間,*ST大通公告表示,由于公司未能在法定期限內披露2022年年度報告,公司觸及深交所規定的股票終止上市情形,深交所擬決定終止公司股票上市交易。這意味著*ST大通近30年的A股旅程走到盡頭。
《證券日報》記者致電*ST大通董秘辦電話數次,皆無人接聽。該公司在公告中表示,“公司將持續關注上述事項進展情況,并及時履行信息披露義務。”
商海沉浮主業幾度變更
業績不佳屢遭監管問詢
公開資料顯示,*ST大通總部位于深圳,于1994年上市。上市之初主要生產鋁電解電容器、瓷介電容器、可變電容器等系列產品及相關配件。其后主業幾經變更,先后經歷過電子產品貿易、房地產開發和經營等,截至目前,公司的主業為生物科技、大健康產業、供應鏈服務及民間資本管理。
在上市近30年里,*ST大通的業績可謂是起起落落。在上市之初的2004年至2006年,凈利潤連續虧損三年。在2018年,凈利潤更是虧損高達25.53億元。據不完全統計,*ST大通近年來共計收到29份問詢函、關注函、監管函,并且經常延遲回復。
北京博星證券投資顧問有限公司研究所所長、首席投資顧問邢星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ST大通的問題其實早已暴露,頻繁在關鍵時點更換審計機構、多次遭到行政處罰,非但沒有改進反而愈演愈烈,顯示出公司不單是財務狀況,治理結構也存在一些棘手問題,退市是大概率事件,只不過是時間問題。”
邢星進一步表示,“*ST大通退市其實是我國對證券市場對不良現象實施‘零容忍’政策的一個縮影,也從側面顯示出最嚴退市新規推出后效果逐步顯現。參考海外成熟資本市場退市比例來看,以我國當前資本市場的上市公司家數來看,目前來看依然偏低。”
“今年以來各類型退市案例不斷增多,這是推動資本市場新陳代謝,健康發展,與不斷提升資源配置功能的必要措施,也是注冊制落實實施之下的必然配套措施。”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表示,“ST大通因一直未能及時披露年報而被強制退市,是今年以來近30例各類退市中的一個。”
昔日曾暴力阻礙執法
1月31日,*ST大通發布業績預告稱,2022年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3億元至1.60億元;2021年虧損約6.3億元。*ST大通在公告中表示,扭虧為盈主要原因有四個:一是公司本年度調整管理模式,降本增效,期間費用減少約2500萬元;二是公司按照會計政策計提的壞賬準備,本報告期相比去年同期減少1.92億元;三是公司本報告期資產減值損失同比減少2.19億元;四是2021年度公司因與山東省金融資產管理股份有限公司等訴訟事項計提預計負債3.80億元,本報告期未發生。
從如今的情況來看,上述的表述就如“夢幻泡影”。實際上,*ST大通多有劣跡,曾暴力阻礙證監會稽查人員執法。2019年5月22日,*ST大通及公司實際控制人姜劍被證監會立案調查,在證監會稽查總隊工作人員向*ST大通及實際控制人送達立案調查通知書時,*ST大通員工阻撓調查人員,搶奪、摔砸執法記錄儀等暴力方法抗拒調查。因此該公司被市場戲稱為“暴力抗法第一股”。
同時,近年來,*ST大通頻頻更換審計機構。2016年至2018年,*ST大通的審計機構為中匯會計師事務所(下稱中匯所);2019年、2020年的審計機構為中興財所,2021年審計機構更換為希格瑪所,2022年再度計劃更換回中興財所。
中匯所對*ST大通2018年財報出具了保留意見審計報告,原因為應收款項和商譽計提大額減值準備以及部分項目未確認收入;中興財所對*ST大通2020年年報出具了帶強調事項段的無保留意見,原因為相關的訴訟事項;希格瑪所對*ST大通2021年年報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的審計報告,原因為被證監會立案調查、無法確認子公司冉十科技應收賬款期初余額及壞賬準備計提的合理性、遠期回購及差額補足義務審計受限。
“在全面注冊制下,強制退市和主動退市規則是其重要的和必然的組成部分,自然也會迎來退市的常態化,市場擴容的同時必然伴隨著推陳出新和有機更替的速度加快,兼并重組和分拆上市也會增多,資本市場的活力和融資能力也將加速提升,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與形成也會得以加快。”柏文喜如是說。
(編輯 白寶玉)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