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劉睿智
2025年4月25日,由《證券日報》社主辦的“AI技術賦能與版權保護:共建數字內容新生態”閉門交流活動成功舉行。30余位財經媒體、AI企業及法律界專業人士齊聚一堂,針對AI時代版權保護展開了深度探討。
證券日報黨總支委員、內審委委員彭春來為本次活動致辭。他首先對參會嘉賓表示熱烈歡迎與誠摯感謝,并回顧了“財經媒體版權保護交流活動”的過往成就,尤其是2020年證券日報、證券時報、中國證券報和上海證券報首次聯合發布《版權聲明》,對維護行業版權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
在交流活動上,證券日報資訊部主任趙子強分享了在AI資訊領域的實踐經驗,吸引了各家財經媒體的關注。他介紹說,證券日報已構建起一套完整的AI資訊生產工作鏈條,涵蓋“AI生成—編輯一審—主編二審—終審發布”多個環節,并制定了包含數據準確性、行業術語使用、表述規范性等多維度的詳細審校標準。今年以來,AI快訊的日均發布量穩定在500條以上,同口徑下位居行業前列。不過,趙子強也提出,AI資訊生產仍面臨信息準確性風險,以及生成內容版權歸屬模糊等一系列挑戰。
在企業交流環節,東方財富信息股份有限公司媒體經理俞穎嫻介紹了AI產品“妙想”。據介紹,作為聚焦金融領域的垂直大模型,“妙想”能夠整合超百億級金融數據,為用戶提供財報智能解析、研報總結及多模態數據分析服務,助力金融領域的高效投研工作。
中科紫東太初(北京)科技有限公司解決方案總監付豪則從AI產業視角出發,探討了版權保護的難題。他梳理了各國針對AIGC版權問題的法律規定,并提出“提示詞是否有版權?生成內容怎樣確立版權?大模型公司能怎樣保護用戶的版權?”等關鍵問題,引發參會者思考。
對于付豪提出的上述問題,上海百谷律師事務所律師高飛表示,版權法僅保護具體的“表達”而非思想,因此單純AI提示詞通常不受版權保護。用戶通過提示詞僅能設定框架,AI自主填補細節的特性導致難以認定用戶獨創性表達。但若生成內容符合獨創性、可復制性等作品要件,且體現人類通過參數調整、結果篩選等環節投入的獨創性勞動,則著作權可歸屬于操作者。
針對大模型公司如何保護版權,高飛建議,技術端要優化算法提升生成內容差異性,降低同質化風險;法律端要通過協議明確生成內容的版權歸屬;行業層面應建立技術倫理規范體系,推動標準化進程。
中國經濟網創新實驗室負責人董家朋在發言中表示,AI工具雖能提升生產效率,但存在版權風險,如素材來源難以確定,字體和音樂使用易引發版權糾紛等。“AI技術應結合實際工作場景應用,且在當前技術與法規環境下使用,媒體不能完全依賴AI工具,仍需投入人力進行內容創作與審核。”董家朋說。
在交流中,與會財經媒體代表表示,未來,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共同構建“技術賦能保護、規則明晰可溯、行業協同共治”的版權保護新范式,為AI時代數字內容產業的健康發展注入新動力。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社有限責任公司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240020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京B2-20250455
京公網安備 11010602201377號京ICP備19002521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安卓
IOS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