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A股與港股攜手上漲。分析人士表示,目前A股四個具有長期意義的牛市先行指標逐一顯現:從2日盤面看,券商股成為領漲板塊;滬深港通北向資金買賣總額創歷史新高;A股成交放大,總成交額突破1萬億元;自6月以來,兩融余額大增接近千億元,活躍度明顯提升。
四大先行指標齊至,外資已提前布局。隨著我國疫情防控、經濟基本面等多項因素向好,新一輪牛市已呼之欲出。
A股港股攜手走強
7月2日,A股與港股攜手走強,券商等金融板塊領漲。
A股方面,截至收盤,上證指數上漲2.13%,報3090.57點,創逾5個月新高;深證成指上漲1.29%,報12269.49點;創業板指上漲0.20%,報2424.39點。在申萬一級28個行業中,非銀金融、房地產、采掘行業漲幅居前,分別為5.52%、3.27%、3.05%。滬深兩市成交額破萬億元,其中滬市成交額為4782.16億元,深市成交額為6018.53億元。
港股方面,港股三大指數全線高開高走。其中,恒生指數漲2.85%,報25124.19點,創逾三個月收盤新高;恒生中國企業指數突破萬點;恒生香港中資企業指數大漲。地產、金融成領漲板塊。
7月2日,北向資金交投活躍,成為助推A股成交破萬億元重要因素。數據顯示,北向資金全天合計買賣總額1491.7億元,創歷史新高,其中買入831.43億元,賣出660.27億元,凈買入額為171.16億元。今年以來,北向資金累計凈買入額達到1352.66億元,其中滬股通為499.15億元,深股通為853.51億元。
此外,據數據統計,自6月以來,兩融余額大增接近千億元,活躍度明顯提升。
投資價值顯現
“年初至今,我們對A股市場走勢持樂觀態度,對下半年走勢仍維持這一判斷。”浙商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李立峰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A股成為受益于“全球資產配置荒”的稀缺資產。從北向資金流向看,今年以來外資通過“北上”通道大幅凈流入A股。國內基金產品發行火爆,遠高于去年同期發行規模。
興業證券首席策略分析師王德倫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從2月底到3月底,由于全球疫情蔓延、石油暴跌、美股熔斷、全球資本市場流動性擠兌等因素共同影響,外資一度從A股外流。隨著我國制度優勢帶來的“韌性”凸顯,率先控制住疫情蔓延,復工復產有序推進,經濟運轉逐步恢復,外資重新流入的節奏和力度均明顯超過去年同期水平。
新時代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潘向東認為,歐美實施負利率、零利率,貨幣環境寬松,融資成本較低。美國股市估值偏高,風險較大。A股估值較低,加上國內經濟恢復較好,投資價值顯現。
看好市場長期前景
從一定程度上說,北向資金的動向反映的是外資對中國市場的樂觀程度。隨著中國疫情防控和經濟雙雙向好,A股市場也日益獲得青睞。
瑞銀財富管理亞太區首席投資總監陳敏蘭對中國證券報記者表示,展望下半年,亞洲(日本除外)股市前景向好。在該區域內,最看好中國和新加坡股市前景。中國經濟已逐步回暖,在政策支持及全球經濟復蘇下,下半年增長將加速反彈。
還有外資機構指出,隨著A股、港股吸引力提高,IPO也將保持活躍,最終使股市形成良性循環。普華永道中國市場主管合伙人梁偉堅表示,雖然新冠肺炎疫情對全球資本市場產生一定影響,但上半年A股IPO保持活躍。科創板開局良好,總體符合預期。新證券法推出及創業板改革并試點注冊制有序推進,有助于中國企業上市活動。下半年,A股IPO將會繼續保持良好發展勢頭。
王德倫說,展望未來,全球最好的資產在中國股市,外資將繼續擁抱A股。一方面,中國擁有全世界完備的經濟和工業體系,會在更多領域、產業鏈及其環節上,誕生優質的“核心資產”。另一方面,隨著中國金融市場對外開放加速提效,外資會重新審視A股市場。A股尤其是A股的“核心資產”將受到越來越多國際投資者的關注。“從長期來看,我們將充分享受到‘金融開放的紅利’。”
潘向東認為,受美聯儲寬松貨幣政策影響,海外市場風險偏好提升,外資大量涌入帶動A股風險偏好回升,進而提升A股估值。海外長線資金進入A股市場,可穩定股市波動,有利于A股穩定、健康發展。
23:34 | 尋找第二增長曲線? 火鍋巨頭海底... |
23:34 | 老鋪黃金擬配股融資逾27億港元 80%... |
23:34 | 美的集團與海信集團建立戰略合作 ... |
23:34 | 硅料資產布局再收縮 弘元綠能擬轉... |
23:34 | 廣發銀行堅持服務大局 踐行使命更... |
23:34 | 多家A股養殖公司披露4月份銷售數據... |
23:34 | 2458家A股公司發布2024年度ESG報告... |
23:3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北京監管局... |
23:34 | 防內卷 提升競爭力 | 輪胎產業:突... |
23:33 | 私募證券產品備案量連續兩個月破千... |
23:33 | 年內ETF凈流入額約2500億元 股票型... |
23:33 | 北上廣深同步下調公積金貸款利率 ...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