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越來越多中國企業走出國門,他們在海外的經營狀況日益受到相關部門高度重視。
9月7日,國家發改委外資司負責人與19家國內從事對歐投資的主要企業與金融機構相關負責人召開座談會,就后者在歐投資項目最新情況、面臨問題、下一步工作建議等進行深入交流。
在業內人士看來,這或許將給中國企業出海投資并購提供更強有力的政府支持。
“如今,中國企業出海投資收購面臨的挑戰真不少。”一位熟悉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收購業務的國內律所合伙人向記者透露。一方面某些國家加大對中國企業投資的審查力度,導致相關投資收購面臨較高的政策監管風險;另一方面部分國家存在基礎設施不夠完善、投資環境相對復雜、法律法規體系不夠健全、投資體系不夠完整等問題,也令中國企業出海投資收購遭遇不少運營難題。
“其中,不少挑戰光靠企業未必能獨立解決,需要國家之間積極溝通給予妥善的解決方案。”他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面臨眾多挑戰,中國企業出海投資收購的熱情依舊不減。數據顯示,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28.1億美元,同比增長4.2%。
記者多方了解到,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中國企業也在積極創新投資方式與踐行合規要求。比如越來越多中國企業先通過PE基金投資收購心儀的海外企業,來規避海外監管部門的審查壓力,再等待時機從PE機構收購海外企業資產,實現業務整合;此外,有些律師與投行也協助中資企業積極落實環保生產與當地勞工保障措施,形成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業務運作發展模式,打消相關國家的種種顧慮。
中國國際貿易促進委員會貿易投資促進部副部長阮煒建議,中國企業還要切實用好駐外使領館、貿易投資促進機構等資源,及時獲取有效的信息,尋求必要的幫助和支持,令自身海外業務發展得更穩更好。
中國企業出海投資的多元訴求
數據顯示,受疫情影響,去年全球外國直接投資額驟降至1萬億美元,同比下降幅度達到35%,創下2005年以來的最低水平。與此形成鮮明反差的是,去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額達到1329億美元,逆勢增長3.3%。
今年前7個月,中國對外非金融類直接投資628.1億美元,同比增長4.2%。
這背后,是中國企業海外投資收購的需求日益旺盛。
一家電子產品制造企業財務總監向記者透露,由于疫情導致原材料與遠洋運輸價格驟漲,目前他們正考慮在臨近歐洲的新興市場國家投資建廠,通過就近生產將電子產品快速運往歐洲銷售,有效降低原材料采購與商品運輸成本。
一位國內制造企業負責人此前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透露,受疫情沖擊,不少歐洲家族企業為了挽回財富損失,正有意低價出售其家族企業部分資產,他們正考慮逢低收購這些資產以促進企業生產技術迭代升級。
他們均承認,相比以往,目前他們出海投資收購的操作難度日益增加。
上述電子產品制造企業財務總監表示,他們海外業務部門同事通過市場調研發現,不少新興市場國家疫情形勢依然嚴峻,時常會出現停工停產狀況,加之當地供應鏈尚未完全恢復,導致企業在當地投資建廠的實際運營難度驟增。
而上述國內制造企業負責人則擔心歐洲相關國家對中國資本收購投資加大審核力度,導致他們的收購事宜徒增波折,最終耗費大量精力資金卻“白忙活一場”。
“此前我們曾考慮直接購買一些歐洲家族企業的專利使用權,但他們明確拒絕,因為他們更希望連同資產打包出售,實現資產轉讓效益最大化。”他向記者直言。
阮煒指出,當前我國企業出海投資收購仍處于初級階段,非理性投資問題仍較為突出。因此中國企業既需要創新投資方式,提高對外投資質量,又要踐行可持續發展業務模式與加強合規建設,有效應對中國企業出海投資收購過程所面臨的各種問題和挑戰。
創新投資方式化解多重挑戰
面對日益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不少中國企業也在積極尋找多元化的海外投資收購方式,妥善解決“走出國門”所面臨的各種挑戰。
上述律所合伙人向記者透露,鑒于部分國家監管部門加強對中國企業大型產業收購投資的審查力度,不少中國企業正積極借助PE基金完成海外企業投資收購。此舉的好處,一是PE基金作為財務投資者,能有效規避相關國家監管部門對國家安全問題的審查;二是PE基金作為中介機構,也能加快企業之間的文化磨合,為中資企業最終從PE基金收購海外企業資產,順利完成業務整合做鋪墊。
他認為,在海外投資收購過程中,中國企業的融資方式也可以做到“因地制宜”——比如當中國企業收購投資某些歐洲制造企業時,完全可以將后者作為抵押資產向當地銀行申請低息融資,從而優化自身海外投資收購的財務規劃。
“相比海外投資收購方式的多元化與創新化,目前中國企業最需要做好的,是如何落實環保生產與當地人文環境與勞工權益保護。”他指出,以往海外國家面對中國企業收購投資,主要擔心中國企業會將其技術轉移到中國國內,導致當地失業率上升與技術流失;如今這些國家主要擔憂中國企業在當地投資收購擴大產能期間,不顧當地人文環境保護與勞工權益保障,觸發一系列環境污染風險與勞工矛盾風波,給當地經濟發展反而造成更大的波折。
中國貿促會法律部部長劉超對此認為,相比出現風險后積極解決,預防風險顯得更加重要。盡管國際市場已形成一套比較成熟的國際規則和國際實踐用于解決企業海外運營過程所產生的各種爭端,但這會大幅增加企業成本與運營不確定性,因此中國企業在出海投資收購期間,一定要增強風險預防意識,有時一個小小的風險預防動作,就能避免很大損失。
21:53 | 一汽富維:獲得自主豪華品牌客戶座... |
21:52 |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 商業化應用將帶... |
21:47 | 北陸藥業: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47 | 多利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宏鑫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華斯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會決議公... |
21:47 | 晶科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梅安森: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 |
21:47 | 寧水集團: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萬興科技: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五次... |
21:47 | 秀強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鎮海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