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2018年報季接近尾聲,多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業績浮出水面。
目前國內已開業的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共23家,能夠從公開渠道查詢到業績的有10家,這些已披露業績的公司包含頭部和中小消費金融公司,頗具行業代表性。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10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合計盈利超過40億元,其中2家繼續躋身10億凈利俱樂部。
值得注意的是,受成本上升及資本金約束等影響,頭部消費金融公司捷信消費金融、招聯金融和馬上金融業績增速大幅放緩。中小型公司中,中郵消費金融和海爾消費金融成為行業黑馬;華融消費金融凈利降幅最大,受資本金約束、利差縮小等因素影響,蘇寧消費金融和中銀消費金融凈利也出現不同程度下滑。
頭部公司增速放緩
數據顯示,捷信消費金融、招聯消費金融和馬上消費金融已穩居行業第一梯隊。其中,捷信仍然是行業內營業收入唯一過百億的消費金融公司,且2018年重新登頂持牌消費金融凈利第一的位置。
捷信金融年報顯示,其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185億元,同比增長40.59%;凈利潤13.96億元,同比增長39.56%。2017年,捷信金融凈利潤10.22億元,遜色于招聯金融(11.89億元)和中銀消費金融(13.75億元)。
中國聯通(8.73-0.57%)年報顯示,招聯金融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69.56億元,同比增長67.10%;實現凈利潤12.53億元,同比增長5.37%。
重慶百貨年報顯示,馬上金融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82.39億元,同比增長76.51%,實現凈利潤8.01億元,同比增長38.6%。
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對比2017年的凈利潤增速而言,招聯金融和馬上金融的凈利增速已經大幅放緩。2017年,招聯金融和馬上金融凈利增速分別高達266.97%和8792%。
招聯金融相關人士對記者表示,2018年利潤增速放緩有多方面原因,其中最主要的是外部經營環境變化帶來的各項成本(資金成本、獲客成本等)顯著增加。
此外,上述人士表示,招聯金融把踐行普惠金融的發展理念放在首要位置,但客群覆蓋面越廣,風險成本越高,而該公司始終保持業內相對低定價,盈利空間收窄,導致利潤增速放緩。
“頭部消費金融機構經過近年來快速發展,業績基數不斷壯大,整體利潤增速必然減緩,但是一些基數較小的消費金融機構仍在快速增長。”中郵消費金融總經理余紅永對記者表示。
兩家公司成黑馬
由于消費金融公司股東資源稟賦和發展階段不同,業績表現也大相徑庭,中郵消費金融和海爾消費金融發展步入正軌,成為行業中突起的異軍。
海爾消費金融凈利增速在已披露公司中位居第一,2018年其營業收入、凈利潤分別約為10.49億元、1.68億元,大幅增長313%、250%。
“海爾消費金融前幾年都在沉淀,尤其是在金融科技和客戶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前幾年的培育在去年展現成效。”一位產業系持牌消費公司人士告訴記者。
成立于2015年的中郵消費金融凈利增速僅次于海爾消費金融,2018年實現營業收入20.9億元,同比增長227.73%;實現凈利潤2.03億元,同比增長199%。
對于業績大幅增長,中郵消費金融總經理余紅永解釋,公司堅持“強科技+重風控+優服務”,利用金融科技賦能,提高風控有效性和服務的主導性,同時進一步拓展了新的消費場景,使客群進一步下沉,客戶數量和層級大幅增長。
與此同時,證券時報記者注意到,一些成立年限較短的消費金融公司也展現出強勁的業績增長力。
根據股東方神州優車發布的年報,2018年,幸福消費金融營業收入升至1.41億元,凈虧損則縮至1327.54萬元。而2017年幸福消費金融凈虧損達3630.44萬元。
長沙銀行披露的年報也顯示,2017年該行與58同城發起設立的長銀五八消費金融公司已經實現了扭虧為盈,2018年營業收入1.07億元,凈利潤1106萬元。
此前,長沙銀行董事長朱玉國在該行業績會上表示,“長銀五八消費金融是銀行系消費金融中最快實現盈利的,2018年末消費金融公司資產總額30.61億元,預計今年資產總額能達到100億元。”
華融消費金融凈利
大降88%
去年,隨著控股股東中國華融(1.33-3.62%)卷入賴小民風波,華融消費金融業績也大幅下滑,成為上述10家公司中凈利降幅最大的公司。
成立于2016年的華融消費金融,華融資產管理公司持股55%。據華融資產年報披露信息,華融消費金融業務在2016年、2017年、2018年的收入總額分別為9010萬、7.66億、12.01億,稅前利潤分別為-3680萬、1.28億、1680萬。這意味著,華融消費金融2018年利潤跌破億元,同比下降了88%。
同時,蘇寧消費金融和中銀消費金融凈利潤也在2018年出現下滑。
數據顯示,蘇寧消費金融全年營業收入為7.42億,較2017年增長93%;凈利潤為4532.1萬,同比下降79%。
蘇寧消費金融相關人士表示,按照監管和股東方要求,該公司繼續深耕自有消費場景,加大了對現有場景的滲透力,但公司嚴格執行普惠利率,因此營收大幅增長,凈利沒有相應增長。
此外,中銀消費金融業績也出現下滑,中銀消費金融股東陸家嘴披露的數據顯示,2018年該公司實現凈利潤5.6億元,較2017年下降59.27%。
中銀消費金融相關人表示,2018年,受資本充足率影響,公司業務規模以及營業收入受限,同時資金等成本上升,導致業績有所波動。
南方一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人士對記者表示,去年去杠桿、降風險,銀行同業業務收縮導致融資成本上漲;支付通道成本也在2018年急劇上升;同時,互聯網商業價值加快變現導致引流獲客成本不斷攀升。
“消費金融公司受到資本金約束,業務發展太快后,資本金可能無法跟上。突破資本杠桿10.5倍后,按照監管要求就必須增資,但增資過程較長,導致無法像此前一樣快速發展。”中郵消費金融總經理余紅永表示。
據記者了解,中銀消費金融注冊資本8.89億元,確實遠遠落后于頭部消費金融公司如捷信金融、招聯金融和馬上金融,目前相關股東方正在開展對中銀消費金融多達35億元的增資計劃,以破解資本受限的困境。
21:53 | 一汽富維:獲得自主豪華品牌客戶座... |
21:52 | 人工智能快速發展 商業化應用將帶... |
21:47 | 北陸藥業: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 |
21:47 | 多利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宏鑫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華斯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會決議公... |
21:47 | 晶科科技: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梅安森:2024年度股東大會決議公告 |
21:47 | 寧水集團: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萬興科技:第四屆董事會第二十五次... |
21:47 | 秀強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21:47 | 鎮海股份:2024年年度股東大會決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