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吳家明
今年是深圳經濟特區建立四十周年,也是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一周年。近日,新華社《瞭望》雜志和央視財經頻道《對話》欄目分別推出對深圳市委書記王偉中的專訪,探討了深圳這座城市的過去、現在和未來,為揭開深圳發展的“密碼”提供了更多的思路。
以市場化手段解決問題
市場化,可以說是從未改變的“深圳基因”。面對問題,政府關切加上以市場化手段解決,這就是深圳。有這么一個細節值得回味:去年11月1日,深圳企業家日活動正式啟動,這是全國首個法定企業家日。在深圳企業家座談會上,王偉中現場公布了自己的手機號、微信號,同時公布了秘書的聯系方式,表示企業家有問題、有意見,可以隨時反映。
回顧資本市場,2018年的“股權質押風險”曾成為懸在不少上市公司股東頭上的利劍。王偉中舉例說道:“當時出現股權質押問題,深圳市委市政府快速調研、調查。我們找了十來位企業家座談,到底是什么問題,嚴重到什么程度,兩周之內出臺了三個文件來幫助企業,化解矛盾、解決問題、渡過難關。要解燃眉之急,要快速做出響應,盡我們所能,用市場化的辦法來運作好。”
這些細節的背后,可以看出深圳格外注重從企業角度出發去提升營商環境。那么,深圳的營商環境怎么樣?王偉中透露了兩組數據:一是今年上半年,深圳吸引外資40多億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長了百分之五以上;二是今年上半年深圳民營投資增長了百分之二十多。這充分說明,外資和民營企業家看好中國、看好廣東、看好深圳。
培育下一個華為、騰訊
在接受專訪時,創新是聊得最多的話題,這不僅是因為嘉賓多來自科研院所、創新企業,最主要的還是在于創新是這座城市最為鮮明的特質之一。
王偉中表示,深圳要實現高質量發展,并且成為高地、標桿,很重要一方面就是要不斷去創新,堅持創新驅動。他說,深圳構建起并不斷完善“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產業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撐”全過程創新生態鏈,辦好深圳大學、南方科技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深圳)等高等院校,加快建設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和國家實驗室等,這些措施就是為了進一步加大源頭創新力度,解決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科技企業的運轉需要創業投資,為此深圳還做了系統性謀劃,成立了天使母基金,該基金規模已由50億元增加至100億元。王偉中指出,設立這一基金是為了吸引更多的初創企業落戶深圳,更是為了計劃培育下一個華為、騰訊。
談到基礎研究,就繞不開建高校。那么,深圳有好大學嗎?面對這樣的提問,王偉中給予了肯定的回答:深圳有好大學!從港中大(深圳)到深圳大學,再到南科大、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在深圳建設中這些高等院校都為這座城市做了非常大的貢獻。
美國正對深圳一些龍頭企業進行極限施壓和打擊。王偉中表示,企業受到很大壓力,但要看到深圳企業從來不是在順風順水中成長起來的。在國家好的政策下,在好的創新氛圍下,中國的企業、深圳的企業一定會發展得更好,未來一定還是屬于它們的。
正視問題、直面問題
有了高校,當然就有了人才。
對于吸引人才,王偉中說,這些年深圳大力引進國際優秀人才、頂尖人才,已建起十幾個諾貝爾獎得主實驗室和基礎研究機構,要求這些在深圳設立實驗室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每年必須帶領團隊在深圳工作一個月以上。
能讓科研人員來深圳扎根,更需要“深圳溫度”。王偉中還指出,要給科研人員一個“穩板凳”坐,不是“冷板凳”,也不是“東倒西歪的板凳”,要讓做基礎研究的科學家們心無旁騖,讓他們過上幸福生活,解決孩子的教育問題等等,政府要盡最大可能提供支持。
除了人才的安居,在市民們最關心的教育醫療住房等民生問題,王偉中也做出了現場回應。其中,基礎教育、房價上漲可以說是深圳難以回避的話題。王偉中表示,現在更加關注、重視的就是教育、醫療和住房。近3年來深圳投入了2200多億來改善教育,目前已經解決了所有孩子入學問題,下一步更要提供高質量、優質的教育,未來5年深圳將會新建、新提供74萬個學位,政府也要投入四五千億來繼續改善教育資源。
王偉中表示,改革進入深水區,啃沒有肉的“硬骨頭”很難,最難是堅持刀刃向內、改自己。有問題不怕,問題多不怕,關鍵是能不能正視問題,直面問題。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6家畜牧業上市公司一季度同比扭虧 |
23:54 | AI算力需求驅動A股光通信板塊業績...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54 | 公司零距離?新經濟 新動能 | 復宏...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