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程丹
近期有多家ST公司宣告退市,A股迎來了集中退市潮。
截至目前,年內已有超過40家公司觸及退市指標,多是觸及財務類退市指標。這些公司都曾經有過輝煌的歷史,有的曾是市值百億的行業翹楚,有的曾是被市場追捧的大牛股,有的是第一臺等離子電視的制造者……它們經歷了市場的洗禮,也有過保殼的舉動,但最終仍主營乏力,無奈告別資本市場舞臺。
曾幾何時,A股“退市難”被投資者廣為詬病,連年虧損的企業竟然可以成為“不死鳥”。實在不行,還能靠賣殼大賺一筆。市場常有“炒差、炒殼”的不良風氣。如今,隨著退市制度的完善,這種扭曲之態被逐漸糾正。今年是退市新規實施的第二年,也是改革效果集中顯現的一年。退市新規中設置了營業收入扣除標準機制,營收扣除中新增貿易收入、非穩定業務模式等復雜收入扣除項目。其中,細化貿易、類金融業務扣除要求,明確將非正常交易合并取得的收入進行扣除。此舉精準打擊了殼公司,讓處于退市邊緣的空殼公司難在營收上耍花招。
退市制度持續優化,常態化退市機制逐步形成,A股市場退市效率大幅提升。退市周期縮短,沒有主業的“皮包公司”和長期虧損的“僵尸企業”高效快速退出,為市場資源優化配置及優勝劣汰市場環境的構建奠定基礎,讓資金流向更有潛力和更優質的上市公司。優質上市公司借力市場聚焦主業,提升自身可持續經營能力和市場競爭力,并帶動相關產業鏈的發展,有利于發揮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
一個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必然要求暢通入口和出口兩道關,形成有進有出、良性循環的市場生態。投資者也需要理性看待退市常態化,資本市場“吐故納新”格局已經形成,上市公司殼價值不斷降低。大多數的ST公司經營困難或呈現空殼化,基本面難以支撐股價,部分投資者仍寄希望于此類公司出一些挽救股價的措施。實際上這種行為如同火中取栗,風險極高。投資者要提高風險意識和用腳投票的能力,樹立正確的投資理念,遠離被警示有退市風險的股票,不做火中取栗的超高風險投資。
10:25 | 央行最新公告!5月15日起執行 |
10:25 | 吳清:完全有信心、有條件、有能力... |
09:51 | 重磅!降了! |
09:51 | 吳清:今天就會發布! |
09:14 | 機器人引領工業變革 科創板公司為... |
08:36 | 新希望4月份養殖業務實現銷售收入2... |
23:55 | 寧德時代正式通過港交所聆訊 或成... |
23:55 | 5087家A股公司2024年研發支出總額... |
23:55 | 金杯汽車:爭取早日實現可分配利潤... |
23:55 | 電商巨頭競逐即時零售賽道 行業整... |
23:55 | “廣發鄉村振興專區”交易突破1億... |
23:54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