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余勝良
近日“籌款中介抽成最高達70%”的話題登上熱搜,水滴籌公開聲明,所謂的籌款中介是由部分惡意推廣的第三方商業組織運作,任何高于籌款額3.6%的費用都不是由平臺收取。
相關法律禁止個人發起公開募捐,但不禁止個人求助,這是因為我國有扶危濟困的文化傳統,為真正有需要者保留一條尋求救濟的渠道,這是網絡互助平臺生存下來的法律土壤。
目前,輿論對網絡互助平臺的詬病,主要有三:一是誠信問題,求助者往往夸大病情或者隱瞞病人家庭資產情況以及家庭關系密切者的實際收入水平,利用失真信息博取同情。二是平臺提成問題,這一點屢次被提及,籌款是依靠公眾的同情心和慈善心,如果平臺靠此收取不菲的提成,那相當于利用了公眾愛心中飽私囊。三是籌款額度和去向問題,所籌款項是否和需求相匹配,是否做到了專人專用以及用到了實處。
對于第一點,有些求助者會上傳病歷本、病情照片、醫生或家屬的證詞,以此來通過審核和增信,但是對于家庭實際收入狀況,籌款平臺并沒有能力核實,導致一些家庭收入或者財產相當不錯的家庭,也向網絡尋求救助。這一方面欺騙了公眾,另一方面可能讓真正有需求的人被耽誤治療。
第二點提成問題一直很敏感,近日有媒體曝出大病籌款鏈接存灰色鏈條,背后籌款中介抽成30%~70%,將募集善款中的大部分交給募捐平臺,這種做法顯然很不合理。不少平臺一直沒有籌款提成,水滴籌今年才開始提成3%。有提成其實是好事情,費用收到明處,3%的提成并不算多,慈善組織募集資金中的一部分也用來當做中間費用,畢竟平臺也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投入了大量資本。
第三點也是監管難點,此前屢次有媒體報道公眾募集給病患者的慈善資金被挪用,網絡互助平臺也很難杜絕此種情況存在。
網絡互助平臺為病患募集資金,既做著慈善工作,但同時又是商業組織,兩者之間有所矛盾,所以經常會有輿論將這些平臺賺錢當做攻擊的靶子。但無論什么樣的慈善事業,都需要消耗資金,慈善基金募集的一部分資金,也用來維護日常運營。如果能用商業的方式,低成本地完成慈善事業,幫助救助對象,不失為一項創舉。公眾應該對此抱有一定的寬容,但平臺對發展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也要及早予以規范。
23:33 | 大商股份將重點完成20家主力門店調... |
23:33 | 立華股份:繼續保持養殖業務穩健增... |
23:33 | 勁仔食品:“一元零食”做成億元大...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行政處罰罰... |
23:33 | 廣發銀行拓展綠色金融生態 激活未... |
23:32 | 無人駕駛商用車成港口“新寵” |
23:32 | 新興產業拉動“工業黃金”需求 |
23:32 | 探尋產業發展“新引擎” | 低空旅... |
23:32 | 外骨骼機器人商業化進程提速 上市... |
23:32 | 民營銀行2024年業績透視:營收普遍... |
版權所有證券日報網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80014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B2-20181903
京公網安備 11010202007567號京ICP備17054264號
證券日報網所載文章、數據僅供參考,使用前務請仔細閱讀法律申明,風險自負。
證券日報社電話:010-83251700網站電話:010-83251800 網站傳真:010-83251801電子郵件:xmtzx@zqrb.net
掃一掃,即可下載
掃一掃,加關注
掃一掃,加關注